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19 12:14:35
选择字号:
第二届中国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大会在京举办
推进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国传统的分解式医学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需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革新、教材内容优化及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性反思与重构。”近日,在第二届中国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群公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强调,医学教育是医疗与科研的重要基石,医学教育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医疗照护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更是医德医风塑造、科研伦理确立以及创新能力与创新文化培育的关键驱动力。

据悉,此次大会以“推进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于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从大医学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刻审视并探讨群医学及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发展方向。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

推动国家公共卫生教育事业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洪兵院士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公共卫生院校要主动作为,构建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公共卫生教育方法以及聚焦特色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特别是注重国际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国家公共卫生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司长刘登峰表示,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支撑。面对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他提出三点期待:一是以践行大健康理念为思路,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二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进行公共卫生人才教育的改革;三是教育教学注重与时俱进,将防控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和学科建设。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希望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公学院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创新中心为契机,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持续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为首都和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会议同期举行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和为“群公学者”聘书颁发仪式。

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在大会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教授作《中国公共卫生国情及其展望》的报告。他回顾了新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全面展望了发展趋势。他指出,公共卫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大卫生、大健康学科面对传染病、慢性病及环境健康等多重挑战,生命全过程预防保健、环境健康建设、融健康于万策及全球健康合作等策略非常重要。他呼吁公共卫生同仁要努力为实现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目标贡献力量。

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Till Barnighausen教授在题为《Education in Populatio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的报告中分享了全球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概况以及国际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经验。Till教授强调群医学教育需多学科合作,并提出“T型”科学家的培养理念,即在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跨学科合作能力,呼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的科学家,以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王辰在题为《推进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医学教育是健康中国和科教兴国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健康这一终极福的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

王辰强调,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引领医学价值实现、应对未来健康挑战的关键。各学科应秉持开放融通态度,医学教育要体现现代医学的重大转变,即“从单病到共病、从疾病到健康、从当下到长远、从个体到群体”,将群医学理念充分融入医学教育,培养具备群医学素养与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此外,大会还设置了两个分论坛,论坛一下设群医学及公共卫生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材体系建设与改革两个主题,论坛二下设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改革、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两个主题。来自国内外几十所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学者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