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15 21:55:48
选择字号:
2024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小记者行——
探秘清华 科技筑梦

 

“小记者们,有没有发现?二校门附近总是游人如梭,可是它即使经历了雨打风吹日晒,却一直都这么干净、这么白。”校园志愿讲解员很快揭晓了谜底,“因为二校门材质外覆了一层具有自净能力的耐腐蚀膜,是清华团队的研发成果。”


7月13日,20余位来自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的中小学生组成的科学小记者团,来到地处北京西北郊的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了解它的悠久历史,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之充沛的现代活力同频共振。


这是由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4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的第四期,由中国科学报社承办。


回归“本部”的新闻课


本期,“探秘房山”科学小记者团首次来到从事新闻宣传和科学传播工作的专业机构中国科学报社。


在中国科学报社社史馆,小记者们通过对《中国科学报》这份我国创刊最早的科技类报纸发展史的了解,更对国家科技与中国科学院发展历程形成初步印象。


在培训课堂上,中国科学报社记者通过案例,来帮助小记者理解新闻稿件的分类、要素和结构,讲解了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技巧、采访后的必备工作,探讨了如何提出好问题,并以真实事件为例强调了真实性是新闻的底限。


最后,记者还根据既往“探秘房山”活动反馈的稿件情况,分析了小记者们写作的特点。



开在科学新闻“大本营”的培训课堂。


让人“哇塞”的iCenter


在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清华iCenter依托的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坐落于此。


该中心源起1922年土木工程馆的手工教室,近百年来一直是该校最重要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记录了无数清华学子的第一次动手实践,引导着他们探索书本之外的奥秘。


iCenter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


“这座楼空间很大、路也很多,被师生赠送别号‘李兆基迷路大楼’,所以大家要跟紧一点儿。”小记者团在专业老师带领下,领略了这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的优势体现。


机械制造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数字制造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技术创新实验室、智能系统实验室……以及各种类型先进的机械、昂贵的设备,看得人眼花缭乱,世界一流的工程实践和创新教育基地,令小记者纷纷感慨:真不愧是清华!



对于讲解老师展示的3D打印而成的扳手,小记者纷纷拍照记录。


清芬秀挺的清华园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学校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兴衰与共,历经百年风雨,已成长为集教育、科研、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校园,以其格局风物、园林建筑和草木山水风光闻名,东侧校区庄严大气,西侧校区典雅古朴,其间处处彰显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


古典优雅的"牌坊"式建筑二校门,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清咸丰皇帝旧居近春园,展示着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景色设计别具匠心;文物保护建筑清华学堂,静静伫立,讲述着这所顶尖学府的历史发端;庄严肃穆的大礼堂,曾是支持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的“大礼堂派”学生集会之地,是清华“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


小记者们在校园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仿佛听到了当年学子们的振臂高呼。


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小记者团参观了清华大学110年校史展。其中400余件实物展品、10个历史视频和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百名教授印章等互动展项,生动反映了该校百余年来的风雨兼程,水木清华人才辈出、星光熠熠的成就成果,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风骨。



小记者团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合影。本文供图:中国科学报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让屋顶变白是保持城市凉爽的最好方法 他们心里有一盘棋:“精准设计”水稻种子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