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8 11:55:40
选择字号:
研究揭示镍-钨合金催化剂化学计量效应起源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敏锐课题组发现在碱性氢气氧化反应中,镍-钨合金中钨的比例可以精细调控镍的未配对电子,进而调节合金的零电荷电势和羟基吸附能力,打破电解液中钾离子溶剂鞘,释放自由水,提升氢键网络的连通性,从而带来催化性能的增益。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氢-氧燃料电池以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加氢速度快、续航里程长、零碳排放等优点,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汽车动力源。与依赖铂催化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比,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容许使用非铂金属催化剂。然而,在碱性电解质中,阳极氢气氧化反应(HOR)动力学比在酸性介质中降低约100倍。目前,镍基HOR催化剂在碱性中表现出极具潜力的性能。然而,要达到商业应用要求,其活性和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研究人员通过微波热策略制备了镍-钨氢氧化物前驱体,再经过退火即可制备镍-钨合金。不同化学计量比的镍-钨合金的HOR活性依次为Ni19W<Ni9W<Ni3W<Ni4W<Ni17W3,其中Ni17W3的性能最佳,优于商业铂碳催化剂。

通过原位拉曼光谱对界面水结构的探究发现,与其他镍-钨合金相比,Ni17W3表面斯特恩层自由水分子比例最高,表明其氢键网络的连通性最好。此外,系列电化学表征表明,Ni17W3具有最强的羟基结合能和最小的表面功函数与零电荷电势。较小的零电荷电势有利于界面水结构的重组,而吸附的羟基则易与溶剂中钾离子配位,打破其溶剂鞘,释放自由水,有利于构建更联通的氢键网络结构。

为进一步验证镍-钨比在电子结构调制方面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温度相关磁化率测量,确定Ni17W3的未配对镍 3d电子平均数为3.7,大于其他镍-钨合金。未配对电子的增加改变了镍三维轨道电子构型,不但减小了表面功函、带来零电荷电势的减小,并且导致d带中心的上移、提高了羟基的吸附能。

因此,通过将镍与电负性小的钨合金化,微调镍的未配对电子,实现有利于羟基吸附的零电荷电势和表面电子态。吸附的羟基可以与电解液中的钾离子配位,打破钾阳离子的溶剂鞘,增加自由水分子,构建连通性更好的氢键网络,从而有利于氢离子/氢氧根中间体通过Grotthuss机制传输,提升了催化性能。

研究人员介绍,该工作揭示的新机制对于突破当前非贵金属碱性HOR催化剂的性能极限和创制新一代非铂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0761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