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满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7 14:06:40
选择字号: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揭示气候变暖影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学家团队,联合了国外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这项研究揭示了气候变暖如何影响植物生物量在地下与地上部分的分配,为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冻土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论文发表于PNAS。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不仅储存了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一半的碳,还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这一地区生态系统中植物生物量的分配模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通过对过去3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三种典型高寒生态系统中的大量样地和植物个体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他们发现,随着气候变暖,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较湿润的高寒湿地中,植物更倾向于将生物量分配到地上部分,而在土壤水分较低的高寒草甸和干旱的高寒草原中,植物则更愿意将生物量分配到地下。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生长偏好所驱动的,而不是由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变化引起的。特别是在干旱条件下,气候变暖对植物生物量分配的控制能力随着增温速率的增加而变得更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冻土生态系统中应用的主流模型在捕捉这种生物量分配变化信息方面存在不足,这可能给全球多年冻土区冻土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以及未来碳轨迹的变化预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此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分配机制的理解,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由西北研究院的贠汉伯博士担任第一作者,得到了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的共同支持和参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日益受到关注。未来,科研团队将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31403612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