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5 15:48:19
选择字号:
截至2023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达86万人

 

6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司长张志成在发布会上介绍,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十四五”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底,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从“十三五”末的69万人增长至86万人。

其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数量超3万人,已建成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才数量超2200人,助力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全国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达3.4万人,具有专利代理师资格的人才超7.6万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也快速提升,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释放。

在公共服务方面,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规模超4000人,持续提升便民利企水平。在基础人才方面,全国中级以上知识产权师近2万人。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有专利审查员、商标审查员超1.8万人,助力知识产权工作提质增效。

张志成表示,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印发《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实施知识产权人才高地重点人才项目,主动谋划在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并取得四方面初步成效。

一是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研究。北京、上海制定印发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将“建设知识产权国际人才集聚区和培养高地”写入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

二是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清华大学合作,筹备建立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新增知识产权一级交叉学科。在上海、广东设立6家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三是人才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十四五”以来,累计选派近300名干部赴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挂职或实践锻炼。

四是人才职业发展渠道更加畅通。在国家经济职称系列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职称专业单独设置,职称名称单独命名。北京、上海、广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职称制度改革,北京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职称评价标准,上海、广东建立知识产权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截至2023年,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师达到12128人,占全国的35.2% ;上海市吸引超过100名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落户;广东省累计引进、培养近万名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