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0 20:55:53
选择字号:
成为科研助理:奇妙的缘分,绽放的青春

 

李泽记起自己作为科研助理加入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一年多的时候,已经不算初出茅庐了,但在新疆若羌的科学观测站吃简餐时,他仍然感到自己呆若木鸡——上一刻,大家明明都还端着碗,正在吃面,接着,黄建平提起了一个问题讨论,其他几位老师立马放下筷子,从背包掏出了笔记本开始记录了。

“但现在我也早已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小见大,这是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6月19日,在科技日报社举办的“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担当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使命”科研助理代表座谈会上,李泽说。

会上,科技日报社总编辑许志龙与7位来自不同院士团队的科研助理代表,围绕主题展开交流。该社2024年“我是科研助理”全媒体报道启动仪式同期举行。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许志龙启动该社“我是科研助理”全媒体报道。洪星摄

在践行中传承科学家精神

李泽称自己成为科研助理源自“奇妙的缘分”。

2019年,恰逢事业迷茫期,李泽了解到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项目组的招聘信息。

对于家乡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他来说,“一带一路”这个词无疑是敏感的,总期盼着它能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家乡带来一些发展机遇。冲着这个关键词,李泽勇敢尝试申请了与自己以往经历“八竿子打不着的”这份工作,“从此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当年下半年,团队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在去西藏科考的途中“水土不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炎热的夏季“发烧”,在帕米尔高原寒冷的冬天“缺氧”……黄建平带领团队逐个排查,深夜一起在楼顶调试望远镜,白天一起在集装箱拆检分析激光器。

问题解决后,李泽感到身心俱疲。“直到后来,我才在团队熏陶下渐渐理解,不是其他老师不累,而是他们有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郑晓明是2010年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科研助理的,主要从事野生稻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每年都会进行南繁工作。

“研究水稻,不下地是不可能的。一直以来,我们的工作都是一半在田间,一半在实验室。”她说,“十几年来的切身体会,让我们对一代代南繁育种前辈们肃然起敬。他们像候鸟迁徙一样,每到冬天便来到海南进行种子繁育。育种家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跑出了中国人的育种加速度,使中国种业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科研助理岗位上,一大批年轻人在实践中传承着科学家精神。

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得到全方位锻炼

要做好科研助理,得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不错的组织管理能力、写作能力、抗压能力……对人的锻炼是全方位的。

许志龙认为,担任科研助理的大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承担了项目大量事务性工作,为科技创新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团队科研助理王佳宝,在读博士期间,更多的是被动参与组会讨论,如今会积极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讨论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体现自我价值;与团队人员协作,灵活协调,相互支持。

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大会上,王佳宝负责组织其中的分论坛,从联系项目组成员、收集进展资料到订机票、接送专家、布置会场、检测设备环境乃至签到等事务,他组织形成了7人工作小组,最终保障研讨的顺利进行。

王佳宝表示:“在这些经历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锻炼了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丁苗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的特别研究助理。在桂建芳指引下,她成功构建了雄性化额外微小染色体数据库,解析了雄性额外微小染色体基因组。

在特别研究助理期间,丁苗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研究项目、科技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课题等项目,如今已经成长为全面的科研人才。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院士团队科研助理王宇贤感到自己很幸运,有机会和团队一起参与国家重大任务和项目。

“当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不仅仅存在于期刊论文,还能在卫星任务和国家空间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微热时,这种成就感和使命感是无与伦比的。”王宇贤说。

愿意奔跑,抬脚就是跑道

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团队科研助理闫英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团队科研助理刘春雨也结合各自工作,分享了工作收获及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感想感悟。

可以说,科研助理岗位是现代科学研究日益复杂化、组织化、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一种必然。

有调查显示,当今科研院所人员普遍感到,“研究辅助人员太少”是最大困难,甚至超过“缺乏科研经费支持”。

2020年以来,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门推动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一方面是丰富毕业生择业的选择;另一方面,招募科研助理也是科研活动的客观需要,是国际通行做法,美国高校、国家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组都设有相应岗位。

4年来,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走上科研助理岗位。单是2023年,科研助理岗位已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超过12.5万人。

事实上,据清华大学教授梁正考证,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为钱学森、郭永怀等一批科学家配备了助手,实际上就是科研助理。如今一些白发苍苍的老院士,当年都曾经作为大科学家的科研助理,参与了新中国的学科建设和“两弹一星”攻关任务。

“可以说,科研助理是科研队伍的生力军、是后备军、是蓄水池,是争创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人才保障。”许志龙表示,建设科研助理队伍,是推动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他勉励青年科研人员践行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将个人追求融入新时代伟大创新实践中:“愿意奔跑,抬脚就是跑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老化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转向单陀螺仪操作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