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晓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0 9:10:42
选择字号:
中专生姜萍身上有什么创新者特质

 

近日,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涟水中专)服装设计专业17岁学生姜萍,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入围名单中居第12位。在这份名单中,衬托姜萍和涟水中专的是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这使得姜萍和她母校的名字格外醒目。

作为人口大国,从智力分布看,我国的数学创新人才理应辈出;我国也是以奥数为特征的数学教育大国,奥数金牌选手的名单很长;相比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数学研究不需要复杂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因此,我国也理应在数学领域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

然而过去多年,我国大陆地区并没有培养出一名菲尔兹奖获得者,反而邻国日本培养出3名菲尔兹奖得主,越南培养出1名菲尔兹奖得主,2022年韩国也培养出1名菲尔兹奖得主。在这样的反差下,可以认为大家如此关注姜萍,并不仅仅是关注一名中专女生,更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生死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那么,姜萍身上是否已经呈现出一些创新者的特质?

在姜萍的成绩排名出来后,媒体在报道中注意到,姜萍在中专时已经开始学习同济版高等数学教材《数学分析》。报道称,“在研究多元微积分的过程中,她又遇到了困难,于是继续‘啃’劳伦斯·埃文斯编写的《偏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是一本全英文教材。遇到看不懂的英语词汇,她就查词典、上网查翻译。凭借手机翻译软件和一本《英汉小词典》,她已经自学了1/3”。这其实就是一个创新者的特质。

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是日本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其自传《旅人》中,汤川秀树详尽回忆了自己的中学生涯。1923—1926年,汤川秀树就读高中期间,父亲建议他子承父业,选择地质专业,但在认真比较后,他更偏向物理学方向。

那时的汤川秀树经常出入当地书店。高三时,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德国物理学家弗里茨·赖歇所著《量子论》的英译本,并发现这本书比他读过的任何小说都有趣。学习完毕,他又看到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撰写的《理论物理学》,并发现自己“走在回家的路上比往常要走得快,一进入自己的房间就开始读起这本书来,而且意外地发现我能很容易读下去”。经由对这本书的学习,他理解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开始快速向现代物理学前沿奔去。

汤川秀树高三在读英文、德文物理学一流教材,姜萍在涟水中专读英文版《偏微分方程》,这就是姜萍身上的第一个创新者特质。之所以称其为“特质”,是因为这使得姜萍已经有别于很多在奥数班的“刷题”者,他们还在初等数学的“范式陷阱”中沉浸着。

姜萍身上第二个特质就是“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的第一点,是姜萍在中专就读的专业是服装设计,竟不是数学;第二点是姜萍竟然不是来自某所超级中学的精英班;第三点是时间上的偶然性——她被老师“怂恿”而偶然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并偶然在入围名单中成为全球第12名。这三点意料之外像极了2022年菲尔兹奖得主之一、韩国人许埈珥。

许埈珥的短篇传记《少有人走的数学巅峰之路》中记载,他小学时便远离数学,十几岁时开始迷上了诗歌,写了很多诗歌和中篇小说。在明确自己无法通过诗歌谋生后,他考入了首尔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目标是成为一名科学记者。大学期间,许埈珥学得非常辛苦,多门课程挂科。但在大学第六年的一天,他偶尔走入首尔大学客座教授、菲尔兹奖得主广中平佑的课堂,时间中的偶然性——“瞬间”出现了,许埈珥意料之外地成为广中平佑的硕士研究生,开始被快速带往数学的最前沿……

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时,使用的话语常常是“拔尖”创新人才。但那些被“拔出”的只是一种客体。客体被“拔”出来后,又被按教师以为的方式塑造。然而,不同于“拔尖”者,姜萍是一个主体,她是自行破土而出的。换言之,她是“冒出来”的。这是姜萍身上不容忽视的主体性,这是第三个创新者特质。

当下,姜萍只是偶然冒出来一点点。要想真正成为未来数学领域的创新者,她还需要两个条件——

其一,姜萍能否被带往数学前沿,并被前沿的问题所激励和挑战。在涟水中专,姜萍偶遇了没有被“升学指标”“北青率”绑架的优秀数学教师王闰秋。王老师在此阶段能把姜萍“扶上马,送一程”,但与广中平佑相比,他却无法把姜萍带去更远的前沿。

其二,到达前沿后,姜萍能否遇上与自己不同的“他者”并展开交流,获得同样理解前沿问题的伙伴的持续支持。在关键时期,许埈珥的伙伴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数学家卡茨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家卡里姆·阿迪普拉西托。两个重要条件都意味着,我们需要突破很多制度障碍,让姜萍能尽快进入一所优秀大学的数学系,让那里的老师们再把她向前“送一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研究”〈22JJD880003〉成果之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老化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转向单陀螺仪操作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