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雪村突围战”是冀中八分区组建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在战斗中,政委和司令员双双阵亡,大批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
时隔82年,大批牺牲者的遗骸在战事发生地河北肃宁县出土。4月10日,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雪村突围战牺牲烈士的遗骸进行迁移,过程中发现一位无名烈士手中紧握一枚小圆镜,镜内夹着一张年轻女子的照片。
4月15日,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副教授文少卿团队前往肃宁县,对出土的烈士遗骸进行鉴定,同时尝试为手握圆镜的烈士寻亲。
据团队介绍,此次雪村烈士寻亲项目共包括体质鉴定、同位素鉴定、DNA鉴定以及面貌复原四个环节。截至目前,体质鉴定已进行完毕。雪村出土遗骸存在多个个体混合的情况,其中颞骨保存较多且是DNA鉴定的最佳材料,团队便选取左侧颞骨进行最小个体数的统计。
图片由复旦大学提供
鉴定结果显示,肃宁雪村出土遗骸的最小个体数为101例。性别结构上看,可鉴定性别的个体为52例,其中男性或疑似男性的个体为42例,占总数的80.77%,女性或疑似女性的个体为10例,占总数的19.23%。年龄结构上看,可鉴定年龄的个体为79例,其中未成年个体为15例,占总数的18.99%,青年期个体为25例,占总数的31.65%,壮年期个体数为20例,占总数的25.32%,中年期个体数为15例,占总数的18.99%,老年期个体数为4例,占总数的5.06%。病理鉴定上看,有4例个体出现粉碎性骨折,2例样本出现锐器伤,1例样本有弹痕。
团队还将对35个保存较好的颅骨进行面貌复原,并对所有个体做同位素和DNA鉴定。其中,通过锶同位素可以推断样本的地理来源,判别个体为本地人或外地人,而碳氮同位素有助于判断他们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DNA鉴定则可帮助烈士寻亲、明确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跟随文少卿团队一同前往肃宁县的,还有分子考古学术训练营的学生们。他们在团队成员、领队熊建雪的带领下,和其他实验室成员共同完成体质鉴定、DNA采样和三维扫描等工作。
“通过训练营,我们要培养既能下田野,又能做实验,更能有情怀的学生。”训练营导师文少卿表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