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8 15:43:18
选择字号:
鳄蜥自然栖息地塑料圈生态特征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金平团队在濒危动物鳄蜥自然栖息地塑料圈生态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塑料圈”指代定植在塑料表面的微生物,在介导微生物传播、影响元素循环、改变塑料环境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对濒危动物栖息地塑料圈的生态特征及其潜在影响知之甚少。

陈金平团队对鳄蜥自然栖息地的塑料圈进行了研究,通过扩增子测序、物种互作网络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在鳄蜥栖息的溪沟采集的塑料、水体、土壤及鳄蜥皮肤拭子样本的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

该研究发现,塑料表面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水体和土壤相比,虽然较低,但它们形成了更复杂、稳定的互作网络,反映了塑料圈具有独特的稳定性维持机制,特别是通过增加物种间的负相关作用及减少生态位重叠以促进群落稳定,这种机制将增强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抵御环境干扰的能力。

此外,基于机器学习的SourceTracker分析发现塑料与鳄蜥之间存在微生物交换,预示着塑料附着的微生物群落可作为包括有害物质在内的物质交换的流动基因库;功能预测发现塑料表面富集了参与一碳化合物代谢以及促进碳酸盐沉淀的细菌,表明塑料圈具有影响鳄蜥栖息地碳沉积的潜能;塑料表面的细菌群落比真核微生物群落复杂且稳定,这将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

上述研究结果增加了我们对塑料圈生态学的认识,同时为濒危动物栖息地塑料污染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4.11654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