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田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8 15:31:13
选择字号:
研究为扩张型心肌病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陈琛、汪道文研究团队发现,心肌细胞内长链非编码RNA DCRT介导的线粒体代谢功能紊乱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扩张型心肌病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策略。研究成果刊发于《循环》杂志。

扩张型心肌病是导致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目前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内长链非编码RNA在心肌肥厚、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长链非编码RNA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发现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组织和TAC诱导的心衰小鼠模型中,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功能实验显示,心肌细胞特异性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DCRT会导致小鼠心腔自发扩大并伴随心功能降低。相反,心肌细胞中高表达长链非编码RNA DCRT能够显著改善TAC诱导的心功能异常,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DCRT可能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分子机制方面,研究团队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DCRT通过与PTBP1相互作用,阻止NDUFS2外显子的剪接,减少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维持心肌细胞线粒体稳态,从而保证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此外,通过rAAV9介导的心肌细胞长链非编码RNA DCRT过表达,可以阻止NDUFS2外显子的剪接,从而降低心脏氧化应激水平,为扩张型心肌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同时,应用CoQ10等抗氧化剂可以部分改善长链非编码RNA DCRT减少引起的线粒体失稳态和心功能障碍,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汪道文指出,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近年来深入研究了代谢紊乱在心肌病和心力衰竭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揭示了非编码RNA和代谢产物等通过多种作用方式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此项研究发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并有望进行临床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提供基于代谢调控的全新治疗策略。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3.06786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