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满山,瞿海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8 13:59:41
选择字号:
裹着坚守与希望 在历史的冰冻处呼吸

 

“选极地!”“进南极!”这一掷地有声的决定,他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坚守——他就是被誉为我国“冰川之子”的谢自楚先生。

谢自楚先生是中国冰川学界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中国雪崩学初创者、中国南极科考的倡导者和首位赴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冰川冻土学和地理学研究,思想深邃、笃学严谨、学养深厚,在国际冰川科学界取得杰出成就并享有崇高声誉。他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甘于奉献、雷厉风行,为中国冰川冻土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十分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诲人不倦、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怀馨香远播,在他的直接指导、培养和影响下,很多学生都成为中国冰川学与极地研究的第二代及第三代学术骨干,其中,最为著名的学生就是南极探险家兼科学家秦大河。

  谢自楚在南极科学考察。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供图。

执著一生的冰川人生和南极情缘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冰川学者,当他在志愿表上写下“极地冰川”四个字时,便注定了自己和荒凉、寒冷、冰雪相伴的人生。1958年和1959年的夏天,谢自楚两次公派赴北极实习,这使他有幸领略了北极的风光,并成为中国北极科考第一人。1960年回国后,谢自楚被分配到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1962年被调任到“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教授主持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冰川冻土研究室工作,并先后到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考察冰川。25岁的谢自楚担任了天山冰川考察队队长,接着又参加了喜马拉雅山的希夏邦马峰和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考察活动,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三次登上珠峰的科学家,从此跟冰川学结下了终生不解情缘。

去南极考察是谢自楚潜心二十几年的梦想。1981年11月,谢自楚以冰川学家的身份参加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他在日记中写到:“如果我在南极遇到不幸,请求不要把我的尸体运回国内,我愿意让南极的冰把我封冻起来,让祖国未来的考察者能有一天突然发现我,让他们为我的献身而骄傲。”1982年1月24日,谢自楚的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了南极大陆上。为了这一刻,他准备了整整25年!

1984年7月,谢自楚利用参加竺可桢野外科学家颁奖大会的绝好时机,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上报了“向南极进军”的倡议书,呼吁早日进行中国自己独立的南极考察。由他亲自起草的倡议书得到刘东升、孙鸿烈等32位科学家的联名签名。倡议书中陈述了中国考察南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到“南极条约即将满期,如现今中国再不考察南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失进军南极的好机会,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8月12日,中央正式批示同意中国建站考察,拉开了中国独立考察南极的序幕。

   谢自楚(右二)在天山站1号冰川考察。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供图。

勇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他思想活跃、高瞻远瞩、与时俱进。1984年,谢自楚接替施雅风担任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在担任所长之际,正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初期,科研经费面临困难,他知道对外开放、打破封锁的重要性,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开放研究的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双轮驱动,广泛开展了中美、中德、中日、中澳、中苏、中波等国际合作,不断开拓对外交流渠道、寻求国际项目资助,不遗余力提升中国的冰川冻土学科研究水平,不仅让广大科研人员直接与国际交流,开拓研究视野,也为成功渡过科研经费困难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研究所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他从战略科学家的高度和对研究所的深厚感情,把敢为人先、敢做敢当、科学决策的创新精神融入科研管理和行政管理中。20世界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开始进行科研体制改革,谢自楚参照了国外的一些模式,强调“所长负责制”,在所内采取“所长点将,自由组阁”,对员工实行“择优聘用”“自然淘汰”等。1984年底到1985年初,中国科学院新一轮中级职称晋升工作开始,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积累太久,很多人没能晋升。谢自楚深感研究所人才断层严重,提出要破格提拔有苗头、优秀的年轻人,力排众议,坚持按晋升条件办。之前由于“文革”中滋长起来的“派性”等影响得以较快消除,领导班子里常“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没有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所内各单位正、副负责人各有一派、不能团结共事、员工中一些人自由散漫等现象也得到较快消除。这些做法曾引起社会上的震动,报纸上广泛报道,甘肃省还将此列为改革的典型。

  谢自楚在“雪冰变化与影响”学术研讨会上做报告。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供图。

忠诚与干净担当使命和责任同行

在领导岗位上的时候,他大公无私,胸怀坦荡,为年轻人的成长考虑,为事业的发展操心,为祖国的利益着想,但很少或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给同事、学生和家人如沐春风般的关爱和呵护。他深入基层调研,和群众打成一片,不但和科研管理人员关系很好,而且也能和最基层的工人、司机、打字员、办事员交朋友,解决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困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使绊子”“玩心眼”,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无限的忠诚。

据王欣回忆:“在与谢老师交往的20多年中,耳濡目染了谢老师做人做事的风格和态度,他严于律己、淡薄名利、待人诚恳、宽容他人。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见到谢老师批评过人、生过大气,别人出现过错,他都是一笑过之,选择宽容、忘记。一些同事找他帮忙办事,他从来没有不耐烦、怕麻烦,对别人的事记得特别准、特别上心,办事从不拖拉,即使再忙,也是先办别人的事情。与人交流议事,他从来都是坦诚纯朴,有一说一,不藏着掖着。他考虑问题或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总是先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看看别人是不是有难处、会不会方便。他做事仔细,提倡急事缓做、缓事急做。”“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待学生的事情像对待自己儿女的事情一样。家庭经济压力较大,经常询问家庭情况,给发一些生活补贴,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学费问题,鼓励和支持顺利完成学业,不吝钱财,不提回报”。

谢自楚经常教导学生,做研究要有耐性,要坐的住冷板凳,遇到困难不要气馁,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吴通华回忆:“前往兰州参加研究生复试,为了节省开支,谢老师安排学生挤住在家里,还请学生去盘旋路十字的君乐吃牛肉面。”李巧媛回忆:“但凡发现有学生的成果出来,谢老师‘按老规矩’都要庆祝一下。这个规矩是庆祝费10元,其中一瓶可乐、两支雪糕。”用谢老师自己的话说:“我的学生们就是我为冰川学留下的财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这是谢自楚对冰川事业热爱一生的写照。

谢自楚曾语重心长地向学生说道:“中国的极地研究,也像中国的复兴和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一样,任重而道远。衷心祝愿祖国的极地和冰川事业更加健康繁荣地发展,实现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夙愿!”

最美不过夕阳红

跨过山河,越过冰川;用双手劈开冰山,用脚步丈量世界;白日苍茫时的高歌畅谈,夜深人静时的低声思念,他用不凉的热血抚去冰川的寒意,留下蓬勃的希望。谢自楚先生一生热爱冰川事业,作为中国冰川冻土研究的前沿阵地,兰州这个干旱的、空气显得浑浊的西北城市花掉了他大半辈子的精力。也许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青春和健康是怎样被渐渐侵蚀的,但冰川事业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从朝气盛年到白发苍苍,从容光焕发到体力不支,改变不了的,是他那颗纯粹的永远追求真理的心。从敢为人先开创极地研究,到培育新一代领军人才,再到撰写研究经历启迪后人,谢自楚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书写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正如张文敬为其作诗:“满怀科学报国情,三极履痕留身影。利禄功名随风去,唯有冰清玉洁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