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祎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3 17:06:20
选择字号:
种上就成功?专家表示种植牙并非“一劳永逸”

 

当前,口腔种植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口腔医学新兴分支学科,口腔种植的技术优势以及作为缺牙修复首选方案的巨大潜力正逐渐显现。近日,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口腔设备材料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在京举办。为深入了解口腔种植技术及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在汉瑞祥口腔重建集团主办的“种植长期稳定的科学回顾与探索”媒体见面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宿玉成、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李德华和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陈江。

  ?

宿玉成(左一)、李德华(左二)和陈江在会上接受采访。(主办方供图)

中国口腔种植学发展参差不齐

记者: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口腔种植学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李德华:纵观全世界口腔种植学,总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之前是早期探索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是转型期,这一时期逐渐认识了口腔种植相关的理论、规律,开始走向健康发展。1982年在多伦多会议上,现代口腔种植学奠基者 Branemark 教授创建的骨结合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奠定了现代口腔种植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和标志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是快速增长期。这一时期骨缺损是口腔种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障碍,而引导骨再生技术的引入和发展推动骨增量技术体系逐渐完善。21世纪后是口腔种植美学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对我国而言,上世纪80年代,口腔种植正式进入中国,我们开始跟踪、学习,而后国家经济的发展给口腔种植行业提供了助推力,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也加快了这一行业的发展速度。近十年在临床技术方面,中国趋近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甚至实现了超越。但另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行业发展参差不齐,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记者:循证医学如何应用于口腔种植的诊疗质量控制? 

李德华:我第一次接触循证医学是20多年前在国外看到一个循证医学报告,当时很新奇,也是从那时候意识到,要保证技术的规范化、同质化,需要标准,而标准就建立在扎实的循证医学基础上。现在循证医学的概念已经在广大医生群体中逐渐扎根,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高水平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

陈江:循证医学在临床研究以及规范操作方面确实很重要,它能让我们了解一个新技术的稳定性和可能存在的并发症问题,从而制定防范手段,规范技术操作,提高生产工艺。

循证医学是口腔种植学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专家而言,没有循证证据不能轻易下结论。对于年轻医生来讲,没有循证证据或循证基础理论,不能贸然实施不规范的手术或技术,否则可能增加治疗风险,使老百姓的就医质量大打折扣。

从创新角度而言,循证医学是保守的,因此也会受到攻击和诟病。循证医学讲求大量的经验变成证据支持,一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被视为证据不足;而创新需回到实验医学,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事实上,循证医学和创新医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创新医学有严格的伦理要求,循证医学是为患者安全考虑,二者最终都是为了造福患者。

口腔种植不是“一劳永逸”

记者:和传统牙齿修复方式相比,种植牙的优势是什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种植牙?

宿玉成:大量循证证据表明,种植牙是牙缺失最优的修复方案。第一,相比传统的固定桥,不需要磨天然牙或“杀神经”,可减少损伤和并发症;第二,不要很大的牙托,对发音影响小;第三,固定支撑,不需反复摘戴,可提高咀嚼效率;第四,比较美观。

但是,尽管有这么多优势,种植修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移齿。特别是这几类人群: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老年人,比如重度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无严重疾病,但无颌牙或颌骨萎缩严重无法种植的老年患者;先天牙缺失、骨骼发育不完全的儿童青少年;骨质量差、骨缺损难以修复或难以用倾斜种植体替代的患者。另外,目前种植牙未纳入医保,经济因素也是患者考量的重要因素。

公众一定要明确,种植牙是重建手术治疗。“扒楼容易盖楼难”,目前种植牙不能解决所有的缺牙问题,是有严格的适应证的,传统修复方法并没有被淘汰。  

李德华:我想强调一个观点,种植牙再好不如自己的天然牙,不能本末倒置。当前有些地方拔牙的适应证放得有点宽,我觉得重建恢复还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再好不如天然牙,能保的牙尽量保住。

另外,有些病人对种植牙有误解,认为种植牙好,就希望它能一劳永逸。实际上,它也有风险和并发症,也可能出现失败。从材料选择、方案设计到技术执行,每一步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记者:如何规避口腔种植的风险,减少它的并发症?

陈江: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操作不规范有关,包括适应证的选择不规范或手术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比如种植牙时种植区温度必须降至47摄氏度以下,一旦超过,会造成骨坏死,使种植修复体脱落概率明显增加。

此外,种植之后的维护也很重要,这关系到是否能减少生物学并发症,以及实体折断、松动等机械并发症。因此,种植牙不是一劳永逸,需要在种植周期乃至整个生命周期加强质量控制。

是否长期稳定看留存率

记者:衡量口腔种植长期稳定的指标是什么?

宿玉成:就像癌症讲生存率,口腔种植长期稳定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留存率,要确保种植体周围没有炎症,不影响患者健康和使用舒适度,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复效果。

目前种植治疗的长期留存率非常高,基本可达90%以上。但如果问种植治疗什么时候能发展到种上就成功,这很难说,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生物材料质量,包括种植体、骨增量材料是否对骨和软组织友好等。二是临床技术,种植牙和临床医学一样,需要学习、训练,掌握外科和修复技术,才能保证长期留存率。三是患者自身条件和后期管理,种植牙也会出现牙周病,不好好刷牙,不到医院定期维护,有抽烟、喝酒、拿牙启瓶盖等不良习惯或免疫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都会导致种植牙出现问题。 

记者:未来几年是否会有新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口腔种植长期留存率?

宿玉成:未来出现的新事物、新技术可能会超越我们的认知。但立足当下,应关注生物材料的创新和种植体质量的提高,升级生产制造工艺,在当前口内扫描仪、三维面部扫描术、机器人等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同时,要加强患者教育,确保口腔种植长期稳定。

陈江:当未来已来,注重规范就显得更加重要。新技术往往会带来新问题,如何规避新问题、规范新技术,就需要新的规范和共识。我们为此要做好准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