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6/10 20:16:10
选择字号:
丘成桐:数学落后欧美并不可怕,我们有信心做好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韩扬眉

“我晓得(最近)网上批评我的很多,但事实就是事实,我们的数学虽然暂时落后于美国、欧洲,但我们不怕,我们有能力和决心更快速地成长。”6月9日,在第15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颁奖典礼上,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回应了此前网络上关于中国数学发展的相关讨论。

他鼓励所有热爱数学的中国大学生,当下是改变数学历史的一个重要时刻,“把基础科学做好,还需要很多努力,但我们有信心”。

图片

丘成桐

当天,经过为期一天半的角逐,第15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最终决出66项大奖。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103名学生和9个团队脱颖而出,入围了此次个人单项赛和团体赛的总决赛。其中,丘成桐倾全力培育的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成绩亮眼。其2021级王梓畅、杨亦诚斩获个人全能奖“丘成桐奖”金奖,并分别获得一项学科金奖。

颁奖典礼上,丘成桐发言表示很欣慰:“中国的本科教育,尤其是北大、清华等获奖学生的水平是世界第一流的。”丘成桐认为,他们15年来努力获得的成就,达到了当年的初心。

丘成桐还回顾了办赛初衷。15年前,他还在哈佛大学任职时,推荐中国顶尖大学的本科生到哈佛大学读博士。然而,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通过第一次博士资格考试,这让他深感忧虑。于是,他决定为提升中国本科数学教育而努力,专注训练本科生的数学“基本功”。

“现在中国学生是考得最好的。但我并非鼓励学生去考哈佛大学,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现在我们本科生的训练,不比任何一所大学差。”丘成桐说,同时他也看到了不足,“从今天比赛结果来讲,基本上在北大、清华,但比赛更愿意鼓励全中国的高校参与进来”。

丘成桐强调,数学的目标不是拿奖,而是要做好研究,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论你拿多少奖,最后你对数学本身没有贡献的话,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此外,数学研究要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从抽象的想法发展成社会可见的贡献——这也是做数学的重要过程。

基础科学对应用科学和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上仍受制于人。在丘成桐看来,美国当年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其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基础科学研究,“而现在我们有国家的支持,拥有足够的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中国一定能够变得强大”。

“可以说,数学发展即将迎来第四个时代,也是同学们在数学历史上能够扮演很重要角色的时候。”丘成桐对此很有信心。他介绍,第一个时代,牛顿、欧拉等发展微积分,开启了现代数学;第二个时代是由高斯、黎曼等带来的,推动数学、物理两大领域发展;第三个时代是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一众数学家改变了数学的面貌。

“到了21世纪,我认为是数学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应该参与到这次‘革命’中。”丘成桐对此充满期待,他鼓励学生们树立雄心大志,引领我国走向未来,改写数学历史。

图片

丘成桐与席南华给王梓畅、杨亦诚两位个人全能奖“丘成桐奖”金奖得主颁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席南华出席了本次颁奖典礼。他表示,这15年来,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实际上树立了一个方向、一个标准。“过去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努力,但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无论从高度、广度来讲,都很有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方向、标准不清晰。有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之后,这个问题逐渐得到了改变。”

席南华提到了一个现象:“人们常常说前辈要甘为人梯。一些杰出的人踩着前人的肩膀成为优秀的学者,但别人要踩他们的肩膀时,发现他们是没有‘肩膀’的,他们不能为后学者提供方向。”在席南华看来,丘成桐能够带着大家走得更远,他是一个有“肩膀”的人,有丰富的内涵和思想,能照亮许多学者前进的路。

出席此次颁奖典礼的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表示,研究与比赛差别很大。虽然都是解决数学问题,但研究可能需要花费很多年,不断深入挖掘,而比赛只是其中一步。希望同学们有梦想、有热情,为钻研数学而努力。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自2010年开赛以来,已成为一项重要赛事,竞赛覆盖几何与拓扑、代数、数论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应用与计算数学、分析与偏微分方程以及数学物理六大领域,旨在全面检验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潜力,选拔具有潜力的数学人才。据介绍,许多获奖的同学进入了清华、北大、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高校继续深造,部分早期参赛者已在国内外知名学府担任教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老化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转向单陀螺仪操作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