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复旦大学 发布时间:2024/6/4 10:53:00
选择字号: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发布伏羲气象大模型2.0

 

6月3日,复旦大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智院)联合举办“走进智能气象”主题活动暨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成立仪式,并发布了面向产业应用的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2.0(以下简称“伏羲”2.0)。

包括复旦大学、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气候中心等共13家单位联合成立联盟,各方将共享资源,共同推进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构建开放、协作、创新的气象产学研生态系统。

成钊摄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地球科学负责人、复旦大学研究员李昊介绍,相较于2023年推出的1.0系列,“伏羲”2.0面向新能源、航空运输等行业,取得新进展。

上智院与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首个面向气象导航优化的全球气象大模型,有望助力解决远洋气象导航长期依赖国外服务厂商问题,落实“国船国导”、实现“国产替代”。

同时,“伏羲”2.0是全球首个针对新能源优化的气象大模型,将带来更准确的风速、辐照和发电能力预测,能够优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平衡电网负荷、减少弃风弃光等,相当于为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装上智能导航系统。

“伏羲”2.0研发了低云量、总云量等多个航空关注的气象要素,有助于预测飞行中可能遇到的积冰、颠簸、光线明暗不均等各种天气现象,提升飞行体验、降低行业成本等。

在极端天气预报方面,“伏羲”2.0通过采用扩散模型优化,缓解模型预报的平滑问题,提高对极端降水和大风等极端天气现象的预报精度。而气象预报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也能为相关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李昊表示,团队将推进“端到端”气象大模型,构建基于气象大模型的同化系统,实现多种卫星资料同化,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开发地球系统大模型,实现大气、海洋、陆面、冰冻圈的预报,探索大气污染、气候风险预报;构建基于大模型的国产化再分析数据集,利用大模型构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产化再分析数据,摆脱模型训练对国外数据的依赖。

除了“伏羲”2.0,上智院生命科学团队开发了女娲医药大模型,其中DNA大模型较DeepMind等团队发布的Enformer,分辨率和调控距离提升4倍。此外,上智院构建了物质科学大模型,建设科学大模型的评测体系也已提上日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老化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转向单陀螺仪操作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