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31 13:15:49
选择字号:
在给年轻人提建议之前,专家须知“行胜于言”

 

近日,复旦大学某著名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呼吁年轻人要减少欲望,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他的一段话激起了热烈讨论,赞同和反对者互不相让。他说:“我们(年轻人)今天的欲望太多,一个都不能放弃,夹得紧紧的,浑身腐烂。所以要给自己做减法,要做极简的沉淀。”

笔者查询得知,这段话源自该教授一段长达23分钟、面向年轻人的年终分享,主题围绕“如何理解当下的时代”展开。他在演讲中称当下的年轻人是“第一代现代中国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他呼吁年轻人要“给自己做减法”,并通过“做极简的沉淀”探索自己的热爱,“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事”;如果这件事又“跟社会发展相联系、给时代带来价值”,将会是“这个世界最好的生活”。

乍看,这番言辞算得上较为恳切的“呼吁”了。抛开一些自媒体等的断章取义不谈,该教授的演讲可谓推心置腹。从其过往的一些分享中也可以看出,该教授向来主张年轻人要更加注重追求自我实现,比如谈及婚姻选择话题,他主张“个人自身的独立和幸福也很重要”。今番提出年轻人“减少欲望、多沉淀”的建议,倒也符合其惯常人设。

只是,结合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现状来看,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儿。

近期接连有类似调查问卷报告反映,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趋势有加剧之势。更有报告指出,年轻人甚至“对恋爱也没有强烈的欲望”。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3》,中国已有2.4亿单身人口,且该数字还在增长,预计在2024年达到3亿。问卷显示,经济状况不佳、工作压力大、个人追求自由和独立等或是最大诱因。可以说,不必劳驾专家教授们呼吁,年轻人已经做到了“减少欲望”。

回看这位教授的观点,笔者相信他也是基于自己的研究观察、发心于作为师者的职分,表达对年轻人善意的关切。但是,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生活在相对安逸环境下的教授,相信也很难对当下年轻人的艰辛感同身受。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年轻人在升学、就业、住房等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就轻言年轻人“要减少欲望”“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显得像是在说风凉话,不接地气。

笔者不禁联想到2024年8月底的一个热搜事件:中国传媒大学某教授“鼓励大学生恋爱成家生育”的一番言论,让许多年轻人心生反感。面对同一批年轻人,不同的专家教授短时间内就类似议题,给出的建议莫衷一是,甚至截然相反,无论这看起来有多么正常,其中都透着一股子魔幻。

与提出建议、发声呼吁相比,行动起来显得更有力量。大家是否还记得,国际残疾人日(12月3日)前夕,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袁哲为了深入体验听障骑手的日常,选择“没苦硬吃”——自己申请了骑手资格,带上隔音耳塞和安全帽,在市区体验起了“无声外卖”。他用行动去感受听障骑手的困难,并探索数字技术能给残障人士带来多少帮助。这种靠“实践出真知”的态度,彰显了科研的温度、学者的良知。

鲁迅先生向来不自诩为青年人的“导师”。他深知自己思想和经验有限,而社会情况又复杂多变,不想因此误导青年。他还建议青年不必“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无论面临什么困苦,只需一往无前。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人都可以在网上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激烈的言论,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去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或解决问题,这非常令人不安。我们当然不是不鼓励表达,一些观点能引发广泛讨论和思考,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只是,个别专家学者在发表高见之前,如果能够真正将观察和研究的触角触及身在其中的人,可能会更有说服力。毕竟,行胜于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美国黄石火山活动可能向东北方向转移
春节前最后一次!APP论文&基金新活动 修复珊瑚礁,守望“珊瑚海”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