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至27日,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在珠海校区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记者获悉,今年是中大珠海校区(以下简称珠海校区)建设25周年。1999年9月,中大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建设珠海校区,就此开启双向奔赴。
25年后的今天,珠海校区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蓝,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空间科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了大海洋学科专业集群、电子信息学科专业集群,用“集群”战术写好“深”字文章,大力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
高松出席媒体见面会。张楚翊摄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高松指出,回顾25年的发展历程,珠海校区与珠海共生共荣,是校地合作的结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杰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珠海校区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聚焦蓝色疆土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建校之初,中大就建设了海洋学科。1928年中大丁颖、朱庭祐教授一行借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调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科学家对西沙群岛进行科学考察。2008年,中大海洋学院成立,后更名为海洋科学学院,为学校海洋学科的发展壮大吹响号角。
面朝大海的中大人将对深海的向往倾注在坚实的行动里。2015年起,中大先后建立7个整建制涉海院系;2020年4月,极地研究中心成立;2021年11月,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大”号入泊母港;2022年9月,我国高校唯一的极地破冰多用途船“中大极地”号命名下水;2023年1月,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正式交付使用。
航行中的“中大”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大供图
?
短短几年内,中大动作频频,以大学科思路推进海洋学科群建设,打造一流的海洋科考“舰队”,为海洋领域基础研究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既在技术,也在体制机制。2019年,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成立,实行“政府所有、大学管理”的模式,集聚双方优势和支持,开展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海洋领域创新科研平台建设的中大经验。
今年2月,国内首台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亮相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该成果由南方海洋实验室联合中大自主研发设计,是中大主动参与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2023年初,“中大极地”号极地破冰多用途船在渤海冰区试航。中大供图
?
今年7月,“中大极地”号开赴北冰洋,开展我国高校首次组织的极地科学考察,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北极大范围海空环境立体观测数据,丰富了北冰洋快速变化科学认知。
在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戴永久讲述了中大与南方海洋实验室在海洋领域的建设发展成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
一城一校,携手并行,和谐共生,互融互促。高松指出,珠海校区的建立和发展,已成为百年中大的辉煌篇章,珠海校区对中大的重要意义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拓展了办学新空间,增添了发展新活力,搭建了服务新平台。
服务“一带一路”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中大积极推动珠海校区与港澳和国际的交流合作,一个个亮眼的成果从这个依山傍海的校区发起,走向世界。
夜幕下的中大珠海校区。李子兴摄
?
2016年,中大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牵头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目前已汇聚45所高校入盟,成立了64个专业联盟。打造“一小时学术圈”,以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湾区,中大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作出贡献。
2023年9月,南方海洋实验室主持研发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数字孪生平台DTO正式发布,为大湾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决策支撑。
中大区域国别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研究院面向港澳台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经济文化社会及理工医多学科全面切入,建设人文社科特色新高地。
作为国际大科学计划“未来地球计划”第二届中国委员会秘书处所在高校,中大积极推动计划实施,并面向全球发起“未来地球计划”青年科学家资助项目。牵头建设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通过海水养殖技术研究、学术交流、技术示范与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等促进中国—东盟国家海水养殖产业发展。
在中法双方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中大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组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目前已培养出500多位中法合作硕士,其中84%的毕业生在一次就业时选择留在本领域,为国家输送大量紧缺人才。
中大天琴中心。文钰翔摄
?
天琴计划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于2014年提出,被誉为空间引力波探测的“中国方案”。10年来,中大天琴中心与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德国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汉诺威)、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合作共建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围绕天琴计划“0123”技术路线图的各个步骤开展合作。
中大哲学系(珠海)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陈建洪表示,哲学系(珠海)按照“跨学科、重比较、国际化”的思路,与广州校区哲学系错位发展,已成为国内最为国际化的哲学院系之一。
奔赴星辰大海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99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携手建设珠海校区,开启了国内高校异地办学先河,结束了珠海没有大学的历史。
从建立之初,中大就致力于在珠海校区“办原汁原味的中大”。中大扎根广州、珠海、深圳,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中大深厚的文脉、优良的办学传统、“立大志、做大事”的精神深深扎根在珠海校区。
中大珠海校区瀚林楼群。李子兴摄
?
生于斯,长于斯,中大以珠海市“4+3”产业集群布局为引领,在珠海校区大力发展特色、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夯实基础学科,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蓝”为特色的“四深”学科群,聚焦服务珠海市经济产业、社会事业发展。
异军突起的“深海”研究之外,中大还在不断追寻广阔的目标。今年11月,中大80厘米红外天文望远镜在青海冷湖投入试运行,这是中国目前唯一投入观测试运行的地基红外天文望远镜。中大人仰望“深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中大人发掘“深地”,不断解读地球故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培震团队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现今地壳运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断裂活动与强震复发规律、利用GNSS技术研究南海及周边现今地壳运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国际上形成较大影响。
2022年9月,“海路通”高性能集群设备顺利通过验收,将配合天河二号,充分利用中大的计算资源优势,以超强算力支撑高水平科研。中大人发力“深蓝”,打开人工智能发展新蓝海的无限可能。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中大供图
?
“近5年来,珠海校区获批重大重点项目超120项,总经费逾6亿元。”高松表示,学校将更深入对接珠海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珠海校区成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创新引擎”,为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提供支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