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23 23:01:09
选择字号:
产学研共同关注:如何打通数据流动的任督二脉?

 

数据要素流动性差,正成为数智化时代浪潮中日益凸显的堵点和痛点。

为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共享,据数据信息服务公司“国脉原道”汇编统计,2020年~2023年,我国国家、省市级出台的“数据资源”专项政策文件多达570个。2024年以来,国家数据局等各部门也专门针对“促进数据流通”多次发文。

与此同时,随着山西数据交易中心于2024年12月12日揭牌成立,我国省级数据交易场所增至27个。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国内主要的数据交易场所已有66家。

近日,《中国科学报》采访了来自产学研领域的三位学者专家。他们谈到,尽管近年来数据交易所“遍地开花”,但短期内场内交易市场的量价规模仍然有限,还难言“硕果累累”。而这也反映出,目前数据流通尚存许多难题待解。

数据交易尚需“拉通供需关系”

2021年3月底,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北数所)成立。在成立之初,北数所就设定了其基于“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新型交易范式的数据交易所的定位。据披露,截至今年6月,北数所已引入数据产品超2000款,交易规模累计达到45亿元。

作为众多数据交易所中的头部,北数所这一“成绩单”已属亮眼。不过,参与者们仍观察到藏在其亮眼成绩之后的问题。

“我们和北数所在业务上交流很多,近期正在探讨试点数据要素流转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都信息)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益谦在回答《中国科学报》提问时说道,数据交易的业态现处于初级阶段,数据要素的流转环节还要再完善。

今年3月,首都信息及旗下子公司北京数智先行科技公司新晋成为北数所2024年“数据经纪服务商”。张益谦谈道,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数据要素的交易有其特殊性。之前人们往往关注数据的确权、价值、等价转换等,但站在供需双方的视角,数据要素的交易过程中,“尚需弥补一些关键环节”。

这正是首都信息想要与北数所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张益谦说:“我们想和北数所一起,在政府指导下建立‘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前产业界的普遍感觉是,数据要素真正形成交易、产生价值,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当前,数据要素相关市场、标准、技术等尚处于初级阶段,供需双方、加工方、基础设施提供商等各方对数据要素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差距,这需要各方更多的投入,在政策层面、机制层面、技术层面和生态层面共同力,“拉通供需关系”。

“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基础设施支撑,才有助于保障数据要素有更好的流动。”张益谦对记者表示,数据的价值需要被“激发”,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

数据流通的“任督二脉”

对于数据交易的量价水平,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吴志刚并不焦虑。

“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我觉得不应以数据交易的量价作为评价数据流通问题的唯一标准。”吴志刚向《中国科学报》表达他的观点:“数据交易只是数据流通的一种手段,真正要关心的是数据是否发挥了价值、是否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协作等结果。”

他认为,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进程中,数据作为创造知识的重要载体,要看它如何有效应用、促进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要关注的重要议题是数据的“两面性”。

“数据能创造价值,但它也存在‘造假’‘投毒’等问题,所以要强调保障数据的安全合规高效流动。”吴志刚说,这也是国家数据局专门提出要打造“可信数据空间”的用意。

今年11月21日,国家数据局出台《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在国家层面首次针对“可信数据空间”进行前瞻性系统布局。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基本建成广泛互联、资源集聚、生态繁荣、价值共创、治理有序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初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数据生态体系。

吴志刚解读说,借鉴中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念,数据也存在“不通则痛”的问题。而数据流通的“任督二脉”,一是高效,二是安全合规。他认为,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动,才是将数据要素流通回归到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真命题上。

“我们一直在提,希望能够牢牢把住‘畅通数据高效合规利用’这条主线来做事情。”吴志刚说,做这件事要追求两个目标,“两高”和“两降”——其中“两高”是指要提供高质量、高效可利用的数据资源;“两降”是指要降低全社会的数据开发利用门槛和成本。

在吴志刚看来,如果数据的交易造成了数据流通成本的上升,那可能要小心了。

“在智能手机之前,拍照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但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用背着沉重的照相机去研究拍照,这就是降低门槛的意义。”吴志刚说,数据采集、应用也是如此。“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些智能化工具诞生,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数据流通、发挥价值的过程中,这应该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数据“跨服”流通需建立信任机制

在《中国科学报》的访谈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王静远谈到了数据流通背后的技术问题。

“相比数据交易,私域数据流通的‘块头’更大,交易只是比较小的一部分。”他首先呼应了吴志刚的观点,然后说道,数据的交易也好、流通也罢,背后都需要一系列技术支撑。

他解释说,正如数据要素与传统能源、物质等要素不同,数据流通与传统的物流也不同,背后需要特定的技术支撑,比如数字确权、区块链技术以及可信数据空间背后的一系列技术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支持,“数据要素很难真正纳入到市场体系中去”。

王静远还谈到,数据要素的流动往往在私域——如特定部门或公司内部可以顺利实现,而一旦跨部门或跨单位流动就变得很难。他认为,这本质上是个信任的问题。而解决公域数据流动的信任问题须建立信任机制,也需要多种技术支撑。

如今已有多种技术手段用于保障数据的“可信”环节。例如包括联邦学习等在内的隐私计算技术允许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能保障数据在产生、存储、计算、应用、销毁等数据流转全过程的“可用不可见”;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在数据流通中,区块链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数据被篡改或删除等等。

“信任机制的建立,包括基础制度和相关的技术实现,这些基础的构建或许是未来数据要素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王静远说。

此外,他还谈到大模型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的、爆发式的数据需求,未来大模型技术与数据要素技术的结合,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增长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