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21 11:02:42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稳、副研究员伍丽,联合临港实验室研究员殷宪振,应用同步辐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SR-μCT)技术,对茶碱微丸缓释片进行3D成像,探究了缓释片整体结构及单微丸在释药过程中的内部结构变化,并结合微丸缓释片整体和单微丸的释放动力学特征,提出了“3D通道迷宫”的药物缓控释放新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控制释放杂志》。

“3D通道迷宫”释放模型。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由于能够提供可控、可预测的药物释放速率,缓控释给药系统一直是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微丸压制缓释片为代表的多单元微丸给药系统,可避免药物局部浓度过高,且患者依从性高、副作用少。从制剂3D结构出发,揭示药物释放过程和机制,对深入理解剂型,尤其是高端制剂的体外和体内行为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利用SR-μCT技术,观察到茶碱微丸在径向上随机分布,但其背面的微丸数量多于正面,此外,茶碱微丸缓释片主要由茶碱单微丸、缓冲保护层和基质层三个区域组成,其中单微丸由丸芯和包衣层组成。

进一步研究表明,基质层和核心区域(缓冲保护层和茶碱微丸)分别在茶碱微丸缓释片的不同释放阶段起着主导作用。

速释阶段(溶出初始阶段),药片外围的基质层迅速溶出,而核心区域基本保持不溶,位于片剂边缘、缺乏缓冲保护材料保护的微丸发生溶解。

控释阶段,微丸被溶解的同时,出现细小的出口和通道,由于缓冲保护层的隔离作用,溶解的药物分子缓慢通过曲折的孔隙通道被释放出来。微丸之间的孔隙、通道连通,通道迂回曲折、错综复杂,形成“3D通道迷宫”结构,当药物分子溶解到液体介质中时,需从迷宫中找到出路。即使药物分子在同一时间从同一起点出发,一部分药物能快速找到出路,而另一部分则需消耗较长的时间才能走出迷宫。由此,药物从缓释片的核心区域逃逸所需的时间被区分开,最终形成控释效果。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4.12.01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南极海冰损失或致风暴增加 十年遥感路,拓展海南新“视”界
土星环保持“年轻”的秘诀 来看!2024最佳科学图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