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洞遗址俯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
地球在孤寂中旋转几十亿年后,人类才姗姗来迟。“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于前一个问题,随着人类演化进程的“拼图”不断被集齐,考古学家或许终能给你答案。
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梅源山南麓的华龙洞遗址就藏着这样一块关键的“拼图”:多年间,不断有古人类、动物化石,以及具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等在这里被找到。
群山掩映间,一处看似平凡的陡坑,却印刻着30万年前“东至姑娘”一家的栖居之诗——古人类化石分属于20个独立个体,其中包含一颗完整的13岁左右女性头骨化石。
2024年4月至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在华龙洞遗址开展了第四次系统性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揭开了该地区古人类的神秘“面纱”。
“根据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在12月6-8日召开的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称。
华龙洞人长啥样?吃什么?
华龙洞遗址首次发现于1988年底。自2014年以来,联合考古发掘队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以及超过80种的脊椎动物化石。
吴秀杰在实地介绍华龙洞遗址发掘考古工作情况。蒲雅杰摄
?
“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人生存时间为距今33.1至27.5万年间。这群古人类以山洞作为栖息地,是一个大约20人左右的‘大家庭’。”吴秀杰说。
在这一家中,最重要的当属“冬至姑娘”。既然找到了一颗完整的头骨,那么“冬至姑娘”在内的华龙洞人到底长啥样?
经过数字化三维人像复原技术,“冬至姑娘”万年后得以再现人间。区别于人们对更久远前古人类前额倾斜、嘴部极为突出的印象,她的面部更扁平,眼眶较高,头骨也更纤细。下巴是现代人独有的标志性面部特征,在她的脸上,甚至出现了类似下巴的结构。
对于种种区别和联系,吴秀杰解释:“华龙洞人属于一种从古老型人类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虽然还保留部分原始特征,但总体来讲,其面貌特征已经同现代人接近。”
那这一家人都吃点儿啥?谜底在80余种脊椎动物的化石、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上。
“这些石器证明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打制技术,并且能切割、砍砸猎物。同时,动物化石的种类显示,鹿、牛、野猪、大熊猫等食草动物是他们更多的选择。”据吴秀杰的描述,30万年前,聪明的华龙洞人能带着自制的“武器”,合作围猎体型庞大的动物,再拖回洞中进行集中的切割和分食。
坚守十一年,他们步履不停
尽管华龙洞地区古化石最早发现于1988年,并且在2006年后就开始了科学考古活动,但因故未能持续,化石的形成时间依旧成谜。直到2013年,华龙洞遗址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学家的兴趣。
为了解开该地区古人类生存时间之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从2014年起重启了系统性的发掘。
“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与一种‘未知’打交道。”作为华龙洞遗址发掘研究项目的领队,吴秀杰发出感慨。
由于30万年的地壳运动,古人类生活栖居的华龙洞早已坍塌。吴秀杰回忆,第一次到华龙洞遗址时,看起来就是一处平平无奇的山坡、土堆。土堆下面到底有些什么化石、化石究竟来自哪里?所有未知带来的压力都化作她在发掘工作的动力。
在2014至2018年的三次系统性发掘中,共发现最少代表16个个体的30余件古人类化石、百余件石制品、大量动物化石。其中,“东至姑娘”的现世是最珍贵的惊喜。
2015年,一块被钙质胶结物层层包裹的化石根据形状认为是“牛头”等兽类化石,仅被放置在现场的临时帐篷下。但在吴秀杰对胶结物小心翼翼地剥离中,渐渐露出的独属于古人类的眉弓让她意识到这件化石非比寻常。直到全部剥离后,在众人的惊呼中,“冬至姑娘”重见天日,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唯一同时保存有完整面部和下颌骨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
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的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也开始逐渐清晰。
吴秀杰展示华龙洞遗址出土的部分化石。蒲雅杰摄
?
2024年,联合发掘考古队的第四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华龙洞遗址最新一次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其中1件保存完整的古人类足部跖骨在我国属于首次发现。
今年出土的古人类足部跖骨。蒲雅杰摄
“我们可以通过足部跖骨进一步确定当时人类身高、行走的方式等信息,通过对骨小梁的结构比较与现代人的异同。此外还可以与世界范围同时期古人类的相同部位进行比对,进一步讨论人类行为方式的演进。”吴秀杰表示。
未来,华龙洞遗址的考古工作仍旧在路上。
“经过探测,我们发现遗址内还有很多曲折繁复的空间。”吴秀杰表示,由于洞穴坍塌,目前发掘工作还只在洞口和周边开展。但洞内是否存在更多古人类化石和遗存物品,值得期待和进一步研究。
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进程的“拼图”
华夏大地上,目前已知的古人类有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70至25万年前的“北京人”、3万年至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而30万年前“华龙洞人”的现世,无疑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古人类演化进程拼上了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
“非洲起源说”认为,距今30万年到20万年之间,除非洲外的古人类都灭绝了,而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支,并在距今10万年前从那里迁徙到全球各地,取代其他早期人类物种。但随着华龙洞化石在内的最新化石和研究发现,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过程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出土的华龙洞人颅骨上出现了明显的矢状嵴,这是我国出土的早期人类的一种共性,而欧非等地区早期人类的矢状嵴出现率较低。我国古人类链条逐步完整,而华龙洞人的特征已经向现代进发,这说明东亚地区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在30万年前已经发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指出。
由此,专家们猜测东亚地区智人演化在非洲智人独立进化中,可能也有在基因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演化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华龙洞遗址所藏古人类、动物化石及伴生品类型相当丰富,尤其是‘30万年前’这一时间节点,提供了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的新证据,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关键的人类起源演化过程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