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9 17:47:19
选择字号:
《中国工程创造》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从36项古今重大工程中理解中国的科技力量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工程是创造。这三者相互促进但又彼此独立。过去我们讨论较多的是‘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但还应注意到技术与工程也常常被未加思索地混为一谈。实际上,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论’才更能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12月8日,在京举办的《中国工程创造》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作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的开场发言引发了在场专家的热烈讨论。

新书发布会现场。  出版社供图

  ?

从古至今,工程使技术和科学发挥出生产力的功能,反映出国家或组织机构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通过了解中国工程及其历史,能够真切地认知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功能,理解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从工程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赵猛介绍,在2015年的一次论坛上,他与张柏春就编写一本以图片展现中国工程创造的书籍取得共识。2022年秋季,张柏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开讲通识选修课“中国:一个工程大国”,并由此启动了《中国工程创造》编写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打磨,《中国工程创造》近日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选择了36项有代表性的古今重大工程,包括铜绿山古铜矿、曾侯乙编钟、秦陵铜车马、丝绸织造、都江堰、灵渠、长城、瓷器制造等16项古代工程,京张铁路1项近代工程和大庆油田、上海万吨水压机、南京长江大桥、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载人航天工程、中国探月工程、中国火星探测工程等19项现当代工程。

图书封面。   出版社供图

  ?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程创造》采用“厚图薄文”的形式,并没有以大量文字解读具体的技术创新和科学原理,而是每一项工程都精心选择精美、大气且科学、严谨的数张图片,展现中国的工程创造,从而让读者“理解中国的科技力量,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伯聪,肯定了这本书出版的意义,他说,《中国工程创造》不仅是对中国工程史的梳理,更是中国工程传播的有力实践。

在座谈会上,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大明、王佩琼,清华大学教授冯立昇、刘兵,北京大学教授周程等对《中国工程创造》的特色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诸多畅想,建议尽快出版《中国工程创造》的2.0版本。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生物多样性保护只看物种丰富度,可行吗? 秦岭发现大型真菌新物种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