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萍,王亚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3 19:46:03
选择字号:
科技成果评估新规范能否盘活“中国创新存量”?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专利授权量稳居全球前列。然而,科技成果“躺在架子上”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高价值专利未能充分释放其市场潜力。

在今年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汇专题论坛上,《科技成果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 44731—2024)发布。面对创新成果转化率亟待提升的现实,《科技成果评估规范》作为国家层面首个科技成果评估的统一标准,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工具。

这一规范的发布,是科技治理体系的一次完善,也是推动科技创新“落地生根”的一剂强心针。然而,这一规范能否真正撬动我国庞大的创新存量?如何让评估成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桥梁,让科技成果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评估规范的意义:从标准化到赋能化

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估在过去长期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机构评估方法和结果的差异,往往影响决策效率。而《科技成果评估规范》通过明确技术先进性、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环境影响和转化潜力五大维度,为评估提供了统一的框架。这种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将帮助科研机构和企业更加系统地理解科技成果价值,减少评估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根据《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推动实现专利技术合同交易量突破100万项。新发布的评估规范正是这一政策目标的重要支撑工具。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的专业评估,可以更好地筛选出高价值专利,优化专利供需对接,助力专利盘活行动高效实施。

此外,规范的发布,有利于引领科技管理,推动专业化人才建设。科技成果评估是技术经理人的核心能力之一。评估规范明确了评估工作的逻辑体系和操作要点,为技术经理人培养与实践提供了基础依据。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技术经理人的专业水平,也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人才支持。

从规范到实践:评估面临的现实挑战

不过,尽管评估规范的出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科学工具,但在实际实施中仍需面对多重挑战。

首要的挑战是,行业适配性不足。科技成果的种类繁多,涉及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不同行业的技术特点、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差异显著。规范的通用框架虽具指导性,但在具体应用中,可能难以满足行业化、细分化的需求。

其次,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也有其影响。一般而言,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受到政策支持、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评估框架如果缺乏动态调整能力,可能难以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需求脱节。

第三,区域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不同地区在评估资源、专业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和部分县域,专业化评估能力不足可能成为规范实施的现实瓶颈。

让评估成为转化的“加速器”

为了让《科技成果评估规范》更好地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我们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具体而言,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行业化评估标准。建议在通用框架基础上,制定分行业评估指南。例如,生物医药领域应关注技术成熟度和审批流程,信息技术领域则需突出技术扩展性与场景化应用潜力等等。通过行业化评估标准细化,提升评估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其次,建议动态升级评估工具。结合《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要求,引入动态评估机制,例如借鉴 NASA 的技术成熟度等级(TRLs),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和潜力进行分阶段动态监测,确保评估结果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

第三,要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经理人认证体系,推动评估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通过系统化培训和政策引导,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技术评估和转化服务链条,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理人队伍。

最后,建议通过区域试点,探索实践路径。结合《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试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建议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动评估规范在中西部地区和新兴产业的落地应用。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反馈问题,不断优化评估标准和实施流程。

在科技成果评估领域有句话:“评估是创新与转化的起点。”作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连接器,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估往往有助于让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桥梁”变得更坚固。要注意的是,评估不是终点,而是转化的起点;标准不是束缚,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通过科学评估,让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才能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后,笔者认为,评估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责任。它连接了科研与市场、技术与需求。让科技成果“活起来”,不仅需要标准的规范化,更需要在实践中找到破题之道。通过扎根行业实践,拥抱市场变化,培养专业人才,探索创新路径,评估规范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作者张丽萍系江南大学副教授、国资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专委会委员,王亚利系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江苏省维权援助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深部脑刺激促脊髓损伤者康复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