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月28日从施普林格·自然了解到,该机构发布的中文版《全球生命科学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分析了全球生命科学的创新趋势及发展机遇和挑战,揭示了以都市圈或主要城市作为地理边界的生命科学集群背后的人才、基础研究和合作等几大创新驱动力。
该报告根据科技出版物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数据,并结合全球案例分析,评估了包括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科学城、苏州工业园在内的全球22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命科学集群,分析了它们的创新发展态势,为理解生命科学集群创新发展演化提供了全景式概览和战略性思考。
分析显示,北美和欧洲国家在生命科学上的优势相对明显,是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但亚洲国家发展迅速,尤其以中国、日本和新加坡表现突出,其中北京、上海和苏州等地,通过大力发展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创新地图上的新兴力量。
该报告分析认为,人才是创新与发展的基石。全球主要生命科学集群多位于经济发达的城市,那里吸引和汇聚了发展生命科学产业所需的科研人员、技术专家、企业家、金融法律专家等各领域的人才。其中北京是全球科研人员保有量最多的集群,2019至2023年间,其数量保持了近1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上海的增速与北京接近。
在基础研究方面,作为各大集群所在城市科研能力量化指标之一的论文发表量2019至2023年间均呈现上升趋势。从绝对数量来看,北京在全部领域的论文量最高,年均超过了20万篇。在生命科学领域,论文量最多的为纽约,北京居第二位。美国和欧洲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历史积淀较深,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发文量占集群总发文量的比例超过60%。而北京、上海、苏州、德里等发展迅猛的集群,生命科学领域的集中度相对较低,其优势在于所有学科均在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带来重要发展机遇,此外,合成生物学、脑科学、表型组学、计算生物学、基因与细胞治疗等都是生命科学近年来的前沿方向,突破性成果层出不穷。北京在这五个方向上的研究都非常活跃,论文数量上位列全球之首。伦敦、波士顿和纽约均侧重于计算生物学、基因与细胞治疗;上海则侧重于基因与细胞治疗。
在合作与转化方面,全球生命科学的国际合作日趋深入,交流合作能力成为了发展的关键。纽约、波士顿、伦敦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远超其他集群。欧洲集群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均超过了80%。高校、院所、企业集聚的区域应用转化能力更强。论文被专利、政策、临床实验引用的频次常被用来研究基础科研向产业转化的活跃度。2019到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所在的北京是全球引用频次最高的集群,总频次约6.3万,集群所在的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的总频次则超过了5万。
报告还深入分析了波士顿、西雅图、巴黎、北京、上海五个生命科学集群的创新实践,显示了创新发展模式上的多样性,以及科研机构创新策源、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临床试验和市场资源整合、园区赋能、风投资助、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共性要素。此外,在全球范围内,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投融资遇冷、科技竞争、生物伦理、规则标准接轨等问题为生命科学发展带来了多重复杂挑战。但另一方面,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突破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展望未来,大力引育高水平人才仍是赢得竞争的关键。
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说:“报告通过多维度的定量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全球主要生命科学集群的创新优势,以及未来合作的广阔前景,希望能助力各利益攸关方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更好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国际合作和良性竞争。”
报告封面。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