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刚,冯用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27 16:12:47
选择字号: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打破“象牙塔”神话

 

近年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诞生的创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产生的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关键生产要素的整合与优化。而创新型人才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先导条件。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精深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富有创新思维和跨界协作能力,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具有深度耦合关系。大学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加强基础原创性研究与应用转化研究协同并进,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不断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放眼全球,欧美等国家也在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浪潮的到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某些参考坐标。

国外高校的三大经验

在笔者看来,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外高校可供借鉴的经验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是以政策立法为科技产业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宏观保障。为保持自身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自2020年开始,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无尽前沿法案》(现更名为《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国家科学基金会未来法案》《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等多部聚焦科技创新与竞争的法案,将发展关键产业科技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系列法案旨在对美国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给予大力支持,并强化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的培养,推动教育行业与工业界的合作。

作为全球高端工业产业链强国,德国于2022年通过了《共同创造数字价值》战略以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这些报告聚焦于加速德国传统优势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迈进,以推动德国数字化创新与应用水平发展。

2021年7月,英国原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发布了《英国创新战略:通过创造引领未来》,强调增加对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资金投入,以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前沿技术。英国政府于2023年3月推出了《英国科学技术框架》,提出政府将与投资机构合作,加大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支持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促进技术转移和商业化。

作为亚洲制造业强国,日本于2020年大范围修订《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将其更名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法》,并根据新法于次年推出第六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意欲拥有全世界最高水准的科研能力,促进日本社会与教育系统向“第五次工业革命”升级迭代。

二是以专业更新回应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需求。人工智能产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据此,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纷纷以跨学科与超学科的方式,成立人工智能研究学院。

比如早在2018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就开设全美首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次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分别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2024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开设人工智能理学学士学位,这意味着该校成为最早开设人工智能本科学位课程的常春藤盟校。该专业的设置旨在回应当下社会对尖端人工智能工程师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学和算法基础支撑、编程以及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和基础模型的实践经验。

三是将产学研合作视为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实践网络。亚太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管理国家创新系统》指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行为模式。近年来,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不断加强与企业界、研究机构、产业园、政府部门与公众的合作,并将其视为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从2012年开始,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就着手创建了美国制造业创新国家网络,以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新技术和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该研究机构网络以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为蓝本进行设计与发展,专注于通过美国产业界、大学和联邦政府各类机构间的公私合作开发高精尖制造业技术,通过构建具有创新、跨领域、弹性和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模式,使美国先进制造业系统变得更强大。

2023年7月,法国雷恩大学创新园区成功入选法国大学创新中心计划,并获得700万欧元的经费资助。该创新园区的突出优势在于为学术界与企业界提供了高效而多样的合作机制,如创设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生、实验室向企业提供研发服务等。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打通企业接触前沿科学技术的渠道。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促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是迈向世界科技领先地位的必经之路。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已然成为其共识与重要战略选择。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的引领与保障,以及由政府颁布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摆在宏观层面的重要战略位置。国家应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加大STEM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聚焦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提升科技原始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条块分割、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的现状,应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破除制约人才发展与科技孵化的各种体制与机制障碍。通过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举措,打造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

同时,作为培养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应不断打破围墙的阻隔,打破旧式的“象牙塔”神话,与社会各界构建开放互通的知识生产网络,以应对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方面,高校应及时把握科技发展动态与国内外宏观调控动向,响应科技发展需求,及时通过动态增设专业、学位、学院等措施,整合资金、设备、师资等重要资源,落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应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与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建设研究所、研究基地的方式,甚至可以打破国界,与大型跨国龙头企业展开合作,通过科研合作与人才引荐等形式,使创新型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高度融会贯通,保证人才流入创新性行业,以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总之,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的共同点体现在强调知识创新与技术研发、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升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化多方资源、突出社会服务与科研成果转化。上述政策与实践经验的最新国际动向,为我国新时代开展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蓝图,有利于我国不断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在更高水平上的一体化发展。

(作者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年度面上项目“拔尖本科生专业学习规律及培优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72374072〉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