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27 15:48:53
选择字号:
第二届中关村卓越工程师发展论坛召开
技术变革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

 

“40年前,不‘上机’的工程师会被淘汰,20年前,不‘上网’的工程师也会被淘汰,今后几年,不会用‘模型’的工程师也将会在工程岗位上被淘汰。”11月25日,在第二届中关村卓越工程师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龚克表示,当今世界的“两个转型”对当代工程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龚克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数智化和绿色化两个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先进生产力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向数智化转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正在驱动经济社会向绿色化转型,这对工程师的能力和道德标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为一个工程师,并不一定要训练基础模型,但是所有工程师都要会用AI模型,在基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任务,形成我们要用的模型。就好比不要求大家会造车但是要会开车一样,这是时代对当代工程师职业能力的重要要求。”龚克说。

他表示,工程师所需的职业能力,一是学习和适应能力,“技术变化太快了,所以要加快跨学科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新技术革命和新社会转型的能力,特别是学好用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善于把AI技术和本岗位相结合,以实现节能、降碳、提质、增效”;二是合作和领导的能力,“合作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领导能力是要有担苦、担难的卓越工程师品格,有思想和行为引领力,有转型和创新的能力”。

技术产业的快速变革也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出挑战。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表示,我国需要加快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并对高校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现在高校培养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如工学和工程趋同,高校导师欠工程实际经验,高校偏重原始创新与理论方法创新,评价指挥棒以学术成果、理论方法、仿真成果为评价标准等,这些都造成了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进入工作岗位有比较长时间的适应期。”王军政说。

他认为,高校在培养工程师方面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从独立培养向校企联合培养转变;二是工程专业从单一专业向综合交叉转变;三是创新方向要向面对实际工程、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研发转变;四是评价机制要向技术创新和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产出转变。

本次论坛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指导,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中关村实验室科协、北京工程师学会、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