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生物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遏制微生物耐药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高度,不再局限于某个行业或某个专业领域。
11月18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和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主办的“2024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启动仪式获悉,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国多项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持续改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耐药形势总体平稳向好。
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间、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等仍然较为突出,微生物耐药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仍需要进一步强化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提高医疗卫生和动物卫生专业人员微生物耐药防控能力,提升全社会对微生物耐药的认识水平。
多方共行动
早在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便将应对微生物耐药作为生物安全的八大领域之一,并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在‘同一健康’理念广泛实践于各相关行业的今天,我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倡议,强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提升兽用抗菌药全链条监管效能,提升养殖用药能力水平,推动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积极贡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陈光华表示。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规范畜禽养殖用药专项整治,严打养殖环节超范围、超剂量、超时限用药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2024年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兽用抗菌药抽检合格率99.3%,完成29种兽用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等7种养殖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监测与分析。同时,推动全国超3万家规模养殖场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合理用药宣传教育,不断凝聚全社会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共识。
“多维度提升抗微生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微生物耐药。”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丽开指出,具体措施包括严格落实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提升真菌病整体诊疗能力,提高兽用抗微生物药物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抗微生物药物研发和产业发展,加强抗微生物药物流通监管,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环境污染防治,继续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工作,深化微生物耐药防控国际合作等。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英春也表示,从真菌病种来看,耐药菌株威胁目前在增加,而且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耐药性可能潜藏的危险逐渐增高,需要引起重视。同时,要加强真菌检测方法的改进,进一步做好监测防控。
期待微生物不再耐药
启动仪式同步发布了《中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和耐药现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披露,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以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合理化趋势。2011年以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核心数据显示,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从2011年的59.4%下降到2023年的33.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2011年的70.4DDDs下降到2023年的42.7DDDs;核心数据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16.2%下降到2023年的7.1%。全国医疗机构感染监测网调查显示,监测单位医院感染现患率从2012年的3.2%下降到2023年的1.4%。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总体耐药形势稳中向好,例如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下降了10.8个百分点,但耐药细菌的检出率存在时间及地域性的差异,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在某些地区、某些特定病区及某些人群中较高的检出率以及较快的增长应引起重视。
“这提示,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并做好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以遏制其流行播散。”徐英春说。
据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副处长张涛介绍,该市推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天津分中心、医院感染监测网天津分中心、细菌耐药检测网天津分中心等“六网”联动,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发挥学协会作用,实现监管合力,全市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连年下降。
“我院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政策,编写规范、加强培训与考核,发挥抗感染专业团队技术支撑作用,持续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加强信息化管理与数据监测,强化感染防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康德智表示,该院自2018年至今,该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考核连续取得满分。
最后,与会专家期待,到2025年,我国应对微生物耐药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人类和动物源主要病原微生物耐药形势得到更好的控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