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坚持种源和成蟹双轮发展,成效明显。
2010年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上海河蟹产业迎来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无论是外观、规格、口感还是品质,上海河蟹均已进入全国前列。
11月12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八届蟹文化节暨2024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正式开赛,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近130家单位,选送30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
在河蟹大赛举办的同时,还开展了河蟹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品牌推介交流会、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路演—河蟹专场活动等活动。
“蟹王”和“蟹后”。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晚熟”成为了今年大闸蟹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据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介绍,今年,受7-8月份长时间极高温天气,以及9-10月份气温降不下来的影响,大闸蟹的最佳育肥温度延后,造成今年的大闸蟹性成熟比往年延迟了半个月左右。
今年的大闸蟹总体规格有所偏小,但受高温造成的晚熟、减少等影响,自上市以来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平均价格比去年上涨约20%-30%。尽管如此,通过强化育肥和气温下降的加持,好品质的大闸蟹已开始批量化走上市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