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双流区公园城市绿化服务中心以“五湖四海”公园聚落为典型城市公园,创新开展启动公园聚落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工作。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专业技术团队,构建了“五湖四海”公园聚落生态产品目录及数据库,借助多领域模型以及多源数据库,开展双流区“五湖四海”公园聚落生态产品价值测算评估。
据悉,该工作也是继2024年3月国标《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GB/T 43678-2024)发布后,在西部地区首个城市公园生态价值的测算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五湖四海”公园聚落生态产品价值高达2.42亿元,其中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分别占比0.55%、39.01%和60.44%,体现了“五湖四海”公园聚落是一个以文化服务为主,兼具多样服务功能的城市“绿肺”。
近些年来,“五湖四海”公园聚落通过“武侯田园、西蜀漏天、瀑布流辉”等场景营造,双流史志馆、美术馆、蝴蝶博物馆等文化展馆植入,以及“户外露营、趣味运动、音乐节”等活动举办,促进了与周边区域“城市-居民-自然”的耦合互动,生态文化产品价值高达1.46亿元,占比60.44%,这表明了随着“五湖四海”公园聚落不断建设,公众对其认可力与感召力的不断提高,其文化产品价值迅速攀升,“青山绿水”也正在向“金山银山”逐步转化。
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奕忻指出,与绝大多数城市公园不同的是,该聚落能够提供生态物质产品,在区域气候调节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韧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