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雯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11 16:05:13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分享测绘领域的最新成果
2024“测绘大讲堂”第五期在深圳大学举行

 

国之重器,始于匠心,惟匠心以致远。在航天航空、桥梁工程、超高层建筑、水利工程等大国重器中,工程测量有着广泛的应用,工程测量技术的每一次进步,离不开默默奉献的测量工匠。

11月5日,2024“测绘大讲堂”第五期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校友广场举行。本期大讲堂以“大国重器之匠心:测量工匠的创新与实践”为主题,邀请院士、专家分享测绘领域的最新成果,分享工匠精神。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绍杰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借此论坛号召广大测绘科技工作者与广大青年走技能报国之路,坚守匠心,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快速适应新时代产业变革和创新创造的新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作了题为“外海深水沉管隧道管节安装定位关键技术”的报告。他指出,沉管隧道采用工厂预制管节、安装船浮运、现场沉放对接的施工工艺,是跨江海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管节水下安装对接是沉管隧道施工的核心环节,对接精度要求极高。

当前国内外均采用在管节艏艉安装高于水面的卫星测量塔,将水下定位转为水上定位,配合水下潜水员定位。随着国家开发海洋战略推进,海洋工程正向远海岸、大水深和无人化发展。水深增加导致测量塔变形增大,与管节变形的耦合进一步增大定位误差,现有方法无法满足未来更大水深沉管隧道建设需求。

针对这些挑战,李清泉带领团队提出浮运卫星定位、沉放声学定位和对接光学定位的分级定位策略,利用声学作用距离大和光学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声学引导光学对接,实现大水深管节安装精密定位,未来将能应用于深水重力码头安装、水下基床整平、水下机器人定位、潜航器对接与回收等领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邸凯昌重点介绍了行星测绘遥感技术在嫦娥四号、五号、六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的工程应用和科学应用,包括着陆区制图与精细选址、着陆点精确定位、巡视器环境感知与导航定位、着陆区地形演化分析、矿物反演、撞击坑等典型地貌分析、月球新年代函数模型构建等,并探讨行星测绘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此外,南方测绘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缪小林,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测量师、全国首批“工程测量工匠”林鸿围绕测绘领域的应用案例展开分享。

精密工程测量在服务大国重器方面还有哪些“卡脖子”的难点、痛点?精密工程测量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精密工程测量与老百姓的生活是如何紧密相关的?在互动沙龙环节,与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在服务高速铁路、高原铁路桥梁建设运维、太空极端环境下的仪器运行、测量仪器的精密度等方面,仍有许多需要攻克的难点,需以项目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来提升工程测量的水平。

测绘大讲堂现场 深圳大学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2025073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中外科学家发现全球最深“化能生命”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