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3日,北京论坛(2024)新工科专题论坛在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论坛以“策源新工科,共育新质生产力”为总主题,设置全体会议及3个平行会议,邀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和专家在内的24位国内外新工科领域学者与会分享,集思汇智,共同探讨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路径。
?
全体会议合影。(北大供图)
全体会议于11月2日上午举行。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杰哈·阿尔贝特·穆鲁(Gérard Albert Mourou),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支现伟,北京大学副校长、论坛主席张锦院士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宋洁主持。
张锦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北大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综合齐全的优势,提出了“以理启工、以文冶工、以工促多”的理念。他希望,各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体悟,畅所欲言、深入交流、相互启迪,为全球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穆鲁指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对各行各业带来系统性、颠覆性的变革和影响,越来越多的复杂系统工程成为了学术热点与科技前沿,其本质特征即在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支现伟在致辞中指出,北京论坛已发展为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并为昌平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关键智慧。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梅宏院士以“软件定义的未来世界”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新工科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软件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起到了核心作用。软件定义的技术本质是把原先一体化的硬件设施打破,将基础硬件虚拟化并提供标准化的基本功能,然后通过管控软件,控制其基本功能,提供更开放、灵活、智能的管控服务。这预示着未来世界将朝着万物互联、一切皆可编程的方向发展。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存玉分享了基于临床问题的创新实践——肿瘤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尼尔·科曼(Daniel M. Kammen)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科学与工程创新、政策合作及清洁能源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彭寿院士以“材料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为题,探讨材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2日下午至3日,三场平行会议分别举行。
“数智技术×新质医学”平行会议聚焦“新医科-新工科”深度融合与发展,激发医疗健康领域“数智”技术的乘数作用,构建“数智化”和“医疗健康”交叉融合的新生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教授等受邀作主旨报告。
“数字化低碳能源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平行会议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驱动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身智能”平行会议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领域的算法设计、技术创新和应用前景。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谢广明团队研究成果——仿生机器鱼进行了现场展示,引发与会者的连连赞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