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10/27 22:20:34
选择字号:
3组关键词,探寻科技女生成长轨迹

 

10月26日,“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教育论坛—欧莱雅中国科技女生赋能论坛:一代耀一代”在上海临港顶科论坛永久会址举行。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科技教育的论坛,本场论坛邀请的嘉宾既有中学教育资深专家、科普教育工作者,也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世界顶尖科学家、中国两院院士等金字塔尖的科学家,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轨迹”——在未来的成长中,科技女生将沿着这条轨迹一路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席中,即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等大咖观众,也有中学的女生们。

2024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杰瑞米·内森斯与观众合影。

从问题出发对科学女生进行引导,则是本场论坛圆桌讨论的一大特色。

科技女生在遇到困难时应该死磕到底还是华丽转身?

在人生的选择中追求唯快不破还是应当后发制人?

在学习生活或科研生涯中,很难不内耗,如何能自洽?

围绕这3组关键词,5位嘉宾给出了许多启发性的建议。

死磕到底和华丽转身并不冲突

在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丁显廷看看来,面临人生选择是,死磕到底和华丽转身并不是两个对立的词。

丁显廷分享了他学生的故事。这是一位维吾尔族女生,在多年前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当时别说英语,连中文都说得不好。因为对科研的兴趣,她就在语言不通的时候开始接触丁显廷实验室,一路磕磕碰碰,“死磕”科研。如今,她是丁显廷团队的博士后,已经以独立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论文。

“在每个阶段都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愿不愿意、值不值得和我能不能,其中愿不愿意是最重要的。”丁显廷强调。

2002年,国家督学、福建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李迅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任教,他带队去参赛。福建队的4位女生都来自于福州第一中学,在大学里继续在学习数学。但十几年后,她们有的在金融行业,有的在科技公司里做算法,没有继续研究数学了。李迅同时也了解到,她们建了一个群,每周至少讨论1个数学问题。

“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很难去定义她们到底是死磕到底还是华丽转身。但是无论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经过的科学训练,对于今后的人生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重要的是自己的判断,但判断跟人生阅历有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和渊的观点也类似,“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就一直在做神经网络,中间一度连他的导师也劝他转行,但他一直没有放弃。”

和渊同时也提醒现场的每位同学:“无论怎么选都对,不要后悔,因为我们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圆桌讨论。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谋定而后动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认为,应该审慎选择,再迅速行动,长期坚守。

兰珍珍提到,科学研究需要坚持,很多计划的执行也需要奉行长期主义。“我一直坚信‘女性赋能女性’,在二十多年前,我和团队就发起了支持女科学家的项目。”兰珍珍说道,“就像金字塔一样,不同的女性处于不同的位置。在塔底的女性,我们会扶她们一把;在腰部的,会支撑他们一把;在顶部的,再推她们一把。赋能每个阶段的女性。”

“快和慢是相对的。我建议多花点时间想想到底要做什么,选好方向以后就可以快速投入进去。”丁显廷经常和学生强调,实验方案是第二位的,立项依据才是第一位的,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做远比思考这件事怎么做更重要。“我鼓励学生们多花时间想清楚要做什么,再去快速地行动,而不是纠结怎么开始去做。”

李迅则强调,在中小学阶段,“快”更为重要。“那个阶段,一定要把该学的东西掌握好,以后机遇降临的时候,就可以拿出自己的本事出来,凭借深厚的内功笑傲江湖。”

在内耗中找到自我

社会上总是有不同的声音,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地心引力,会拉着人走向平庸。“前进一步求增长,后退一步求安全,完全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选择。”和渊分享了自己应对内耗的方法——“IN Big In High”,即目标高远。

“要想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就需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人生使命,要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和渊说道,这样就不会因为“女孩子学不好物理”而纠结,也不会陷入过度的自我批判和内耗。

“内耗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每个人都说自己很内耗,但so what,这就是生活。”兰珍珍深以为然,“内耗和自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并没有绝对的内耗,但一定要在内耗中找到自我。”

“关于自洽,科学可以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教育可以帮助每个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关注热点,学习科学思维,逐渐树立起自信。尤其是对女性而言,能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环境,游刃有余地指引未来的发展。”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原馆长王小明补充,科技场馆是一个“三无”的地方,无性别、无门槛、无年龄限制的地方,通过沉浸式的科学体验唤起每个人的好奇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