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青 李淑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3/9/6 12:06:23
选择字号:
南海水深4000米处,首次实验成功

 

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研究员孙珍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通过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整个剖面长度近100公里,共有16个接收测点,获得了质量较好的电磁数据。这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的进一步突破。

  ?

国内首次跨洋中脊海洋电磁法联合探测剖面。姜峰、朱筱曦绘制

海洋电磁法是一种重要的探测海底地质结构的方法。目前,仅有少数几家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单位具备在深海中开展人工源与大地电磁法联合探测的成熟技术和装备。20年来,经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在海底电磁场观测、大功率人工源发射、电磁法海上作业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航次全部使用的是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项目负责人孙珍介绍,为了进行本次实验,项目组筹备了长达4年的时间。此次跨洋中脊海洋电磁法联合探测作业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综合地球物理科考船“实验6”执行。

海洋电磁法联合探测装备及原理示意图。陈凯、姜峰绘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王猛表示,本次联合探测实现了深海海底多分量天然源电磁场长时间观测,同时还成功实现了近海底拖曳式大功率人工电磁源发射作业,有效补充了被巨厚的高导海水层吸收的高频天然源电磁场信号。 ?

“这次探测实现了用一条地球物理剖面同时探测浅部地壳和深部地幔电阻率结构的目标,将显著提升我国利用海洋电磁法探测海底地质结构和资源的实力。”电磁联合探测航次负责人姜峰博士说。

(原标题:我国完成首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