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21 20:07:59
选择字号:
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京举行

 

7月21日—22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在北京举行“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近40家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

  ?

论坛报告。科学史所供图

7月21日上午论坛开幕,科学史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关晓武,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徐祖哲,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Per H?gselius、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潜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围绕传统工艺、计算机史、技术创新史、材料科学史主题分别做了大会报告。

关晓武谈到,在工业化与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工艺创新发展面临着手工技艺僵化,产品创新度不够,与日常生产生活脱节,传承体系不健全,传承人群断代等挑战,同时也迎来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新技术的助推,以及国际方面可能出现的极大需求等,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徐祖哲指出,“两弹一星”工程和计算机是紧密联接的。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将计算机列入,“四项紧急措施”也包括计算机,计算机成为四大“国之重器”之一。“两弹一星”工程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工程,从设计、制造、发射、试验、测控、故障分析,形成一个科学的整体,计算机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潜伟介绍,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经历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不同学科的发展、分化、重组和整合,在欧美通识教育和苏联式专才教育模式之间切换,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近四十年的历史;随着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不断融合,学科内涵和所涉及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体现出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规律。

论坛期间,还将进行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史与工业遗产、计算机史、物理学史与气象史、水利史与航运史、农业史与农业遗产、材料史与科技考古、科技创新史、军事技术史、科技传播史等专题分组报告。

据悉,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发起于2008年,旨在突破学科壁垒、增进交流,推动中国技术史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现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该论坛兼顾提高与普及,重视青年学者的成长,鼓励与国际学术单位或社团合作组织学术活动,邀请国外学者参与工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