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星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30 11:49:34
选择字号:
“逆向考研”是理性回归

 

近年来,由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加之出国境留学通道受阻,包括社会人士在内的越来越多考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史上研考人数最多”的报道不绝于耳。即便国家采取了适度扩招的手段,但其幅度仍远低于研招报考的增幅,以至于出现了名校考生“降维打击”、报考普通“双非”院校这一“逆向考研”现象。

在笔者看来,“逆向考研”与其说是考生应对激烈竞争的权宜之计,不如说是一种理性回归。特别是在最近不少高校传出2023年将小幅缩招而报考人数预计突破500万的背景下,此举更有其合理之处。

对于数量众多的“双非”院校考生而言,考研上岸是他们或圆梦名校、或提升求职砝码、或深造研究的必经之路。由于第一学历出身的限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往往报考那些明显高于所在本科院校的名校,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一次自我证明,也能满足他们的名校情结,更是应对当下严峻就业形势的本能反应。

然而,对于这些考生来说,考研上岸的希望却在暴涨的报录比、陡增的分数线、扩容的推免数量面前显得更加渺茫。

当下,处于金字塔尖的高校是研究生报考时备受青睐的目标。考生大量集聚虽有利于这些高校扩大优质生源选拔面,但又使得更多盲目择校的考生上岸无望。这就是在激增的报考人数中,“二战”乃至“三战”的考生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一现状,如果只是对意欲通过考研改变出身的考生指指点点,或不痛不痒地对用人单位重视学历出身加以指摘,并无助于消除当下研究生报考中出现的盲目、无序现象。因此,与其苦口婆心地劝阻考生“你是否真的要读研”,不如建议他们中的大多数与其“考好”,不如“考上”。

在这方面,名校考生“逆向考研”或许能给更多普通院校考生正向的示范——在考研择校时,把盲目的“圆梦名校”情结搁置一边,依据自身学习实力科学地择校、择专业。这既有利于避免考生盲目无序地考研择校所导致的“二战”乃至“三战”,也可以使生—校适应匹配度更高,从而避免名校报考扎堆但普通院校无人问津的情况发生。

毕竟,相较于报考名校在备考时间、培训费用上的高昂成本,报考“双非”院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具有潜在的未来增值空间,更何况“双一流”高校已经实施了动态调整。

对于肩负人才培养使命的高校来说,源源不断的考生是它们赖以为生的最重要资源,但这些潜在的资源不应错放,也不应乱放,而是应不断降低考生择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高校要对他们进行考前形势辅导,确定未来目标与成才路径,明确“考”与“不考”的自我判断与选择;要对他们加强考研择校(业)的科学引导,在精准认知自身实力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目标院校及专业;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报考指导,特别是提前强化其基本的学术训练和学术表达,从而从容应对考试选拔。

要知道,大学生考研并非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需要学校、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只有把研招的形势辅导、择校的引导、报考的指导前置,未来的研招行情中生—校科学匹配度才会提高。

此外,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避免出现用人单位简单以院校的“三六九等”选拔人才的现象,规范、打击一些单位表面上机会均等,事实上搞学历、学校歧视的招聘行为,引导和要求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中率先打破学校、学历歧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扼制当下考研“高考化”的趋势。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