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29 11:41:03
选择字号: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揭晓
获奖者分获1000万元人民币

 

9月29日,2022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英文为WLA Prize)正式在上海揭晓。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I·乔丹(Michael I. Jordan)因其“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作出了根本性贡献”获得“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德国生物化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Dirk  Görlich)因其“对于蛋白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运输的机理及其选择性的关键发现”获得“生命科学或医学奖”。每个单项奖奖金为1000万元人民币。

据悉,迈克尔·I·乔丹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统计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生物系统与计算生物学、控制、智能系统和机器人、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迪尔克·格尔利希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科学成员、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内运输、核孔复合体、输入蛋白和外输蛋白、内在无序蛋白和相分离、重组抗体。

顶科协奖是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以下简称顶科协)发起、由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于2021年11月1日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正式宣布创设。奖项评选采取提名制,评选机构分为评审委员会和遴选委员会,均由国际科学界相关学科的杰出科学家组成。红杉中国作为顶科协奖的独家捐赠方,将支持该奖项的永续开展。

顶科协奖每年颁发一次,目前设立了“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个单项奖,单项奖金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该奖旨在表彰和支持世界各地杰出的研究人员与技术先锋对科学的贡献。候选人不限国籍、不限性别、不限年龄等。

顶科协主席、顶科协奖管理委员会兼评审委员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教授表示,顶科协奖希望挖掘和发现极其重要的基础科研成果和原创性的关键发现,面向的是未被其他大奖广泛认可,但理应且值得被认可的优秀科学家群体。

新闻发布会上,顶科协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代表顶科协宣布了2022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出席发布会并代表科学家致辞。

顶科协奖独家捐赠方、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本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深远影响,科学的发展也正在以加速度方式前进。红杉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加大对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人在科学领域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情。

顶科协执行理事长、顶科协奖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向东透露,2022年首届顶科协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初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两位获奖者将应邀来沪参加颁奖典礼和论坛系列活动。

附:2022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介绍

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获奖者介绍:迈克尔·I·乔丹(Michael I. Jordan),出生于1956年,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统计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生物系统与计算生物学、控制、智能系统和机器人、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

迈克尔·I·乔丹  主办方供图

获奖理由: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作出了根本性贡献。

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遴选委员主席、2017年图灵奖得主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教授介绍:“迈克尔·乔丹教授是机器学习领域的先驱,通过在机器学习、概率学、统计学以及图模型这四者间建立联系,为机器学习奠定了数学与计算基础。这些领域的相互联系,不仅有助于促进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时还提升了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数量。”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基石。乔丹在机器学习领域工作了近30年,是真正将机器学习用于特定主题模型,如文本分析、图像分析的开创者之一。过去的十年里,机器学习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得到爆炸式发展,如自动驾驶汽车、X光片分析、蛋白质折叠预测等,都离不开基于乔丹研究所塑造的理论框架。

同时,乔丹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也体现在教育方面。 他指导了80多名博士生和6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一群体目前活跃在世界领先的学术机构,带领行业向前发展。

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获奖者介绍:迪尔克·格尔利希(Dirk  Görlich),出生于1966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科学成员、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内运输、核孔复合体、输入蛋白和外输蛋白、内在无序蛋白和相分离、重组抗体。

迪尔克·格尔利希  主办方供图

获奖理由:对于蛋白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运输的机理及其选择性的关键发现。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蕴含着生命活动的奥秘。“人类有23对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的基因图谱,负责编码催化生命活动的蛋白质的所有信息。要想制造出这些蛋白质分子,细胞核内外就要进行一定的交流。”

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教授在解读格尔利希教授成果时介绍:此前学界已公认质膜和细胞核之间的蛋白质运输存在选择性,但对于其选择机制与通过机制尚不明确。格尔利希教授第一个发现了负责识别核蛋白信号并产生相互作用的输入蛋白(importin),并在开启独立研究后,持续获得多项基础性发现,从而彻底改变该领域的研究。

更为凸显其原创性和重要意义的成果,是他发现了可形成凝胶状的核孔复合体胶状相态,正是这种胶状质实现了RNA分子和小蛋白分子在细胞质内的选择性运输与通过(核孔)。如今蛋白质在胶状质结构内转运机制的研究已深刻影响相关基础研究并拓展至临床应用,例如“了解并控制诊疗过程中分子递送机制及与细胞核的产生的相互作用,对疾病治疗的临床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谢克曼表示。

近8年来,格尔利希的论文被广大科学家持续高引用,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证明其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及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均不断提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