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7/2 20:27:43
选择字号:
这家三甲医院发表首篇Science:压力大?去睡觉!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沈春蕾

你与朋友大吵了一架,落败的一方往往会因为社交失败产生压力。那么,压力之下,失败者还能睡得着吗?

至少在老鼠身上,结果是肯定的。压力激活了老鼠的中脑细胞,不仅促进了睡眠,还缓解了由于压力引起的焦虑。

乍一听,好像不太合理。7月1日,上述实验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Science杂志。

论文第一作者、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员喻晓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研究发现了链接睡眠与压力的大脑机制。简单说,睡眠可以帮助缓解压力。”

“睡眠可以作为干预手段,预防或者治疗由压力引发的精神症。”论文通讯作者、西京医院麻醉学专业教授董海龙表示,未来双方还将开展深入的合作研究,寻找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靶点。”这也是西京医院首篇Science论文。

睡一觉,赶走压力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一些较为严重的压力刺激。

有些压力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带来的恐惧和惊吓,有些压力可能源于社交上的冲突,还有些压力可能源于工作和家庭的负担……这些压力或多或少会引起焦虑等不适的心理状态,甚至身体的不良反应。

论文并列第一作者、西京医院主治医师赵广超指出,医学上将这些不良因素导致负性的心身异常反应统称为应激。“如何良好地控制应激,让心身状态得到有效舒缓,对人们的健康尤为重要。”

在以往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处于压力应激后,睡眠会发生改变,比如产生失眠,多梦等表现。

睡眠作为一种机体恢复健康状态的重要调节方式,能否对压力应激后异常情绪的调节起到积极作用?长期以来,这一直是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试图解答的问题。

为此,董海龙团队与帝国理工学院教授Franks & Wisden团队开展协作攻关,用转基因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发现脑部的神经元对睡眠调控有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通过本文开篇提到的小鼠社交挫败模型,证实了应激可以持续激活中脑腹侧被盖区一类特殊的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这种神经细胞可以增加睡眠时间,并使得社会压力引发的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赵广超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一类特殊的神经细胞还可以通过抑制下丘脑中一种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的释放量,减轻全身的应激反应。”

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好好睡上一觉,可以赶走压力和焦虑。

遇到压力,多睡还是早起

“我挺好的,今晚想去泡个吧!”

一些年轻人在遭遇应激后,比如失恋了,往往会选择一些自己认同的解压方式,比如泡吧、喝酒、熬夜等。董海龙对此非常不认同,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此时,机体需要恢复性睡眠,而不是买醉和熬夜,控制不好会产生焦虑甚至抑郁。”

他还表示,此项研究的初衷不是为了揭示某个疾病,而是希望发现重要的生理现象和机制。

那么,压力产生后,应该多睡还是早起呢?这也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

赵广超从临床上发现,处理该问题的方式并不唯一,但这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社交冲突发生时,多睡可以让机体形成内源性保护。

董海龙和Franks & Wisden团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6年,此前已经有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在2018年和2021年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和Molecular Psychiatry。

算起来这是双方合作发表的第三篇论文,也延续了之前的研究进展。

喻晓介绍:“Nature Neuroscience那篇论文研究采用的神经元跟本次研究的相同,激活或者抑制该神经元对睡眠或者觉醒有强烈的反应,但当时我们采取了人为的遗传学干预手段,并不能模拟真实的生理环境。”

赵广超是Molecular Psychiatry论文的作者,他介绍了当时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当中脑区域出现损毁,小鼠就会出现狂躁症。这种行为与生理性睡眠和情绪的活动变化偶联,也让我们意识到脑区对精神有影响,并引入到最新的研究中。”

期待下一个成果问世

评审专家认为,这是一项很有趣的发现,从投稿到发表的过程也非常顺利。

喻晓介绍,Science编辑部在收到论文一周内就转交专业的评审专家,并就论文给出了修改和指导意见。

“我们没有被审稿人‘刁难’,相反在审稿人指导下,论文的呈现更完整,逻辑更严谨。”赵广超说,“审稿人还给出了一些启发性的提示。”

为什么选择投稿Science?董海龙介绍:“因为前面两篇论文已经投了专业期刊,所以这次我们直接选择综合性期刊Science,没想到反馈如此令人振奋。”

不过,论文在成稿中遭遇了英国和西安的疫情,赵广超还记得当时团队成员自发留在实验室,“大家都担心一旦离开,就进不了实验室。”

据了解,上述系列研究发起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重点项目,同时在推进中也得到了中英双方多项科研经费的支持。

通过这些年的合作,喻晓也感受到了国内科研机构的与时俱进。他说:“这次研究需要用到高精尖的探测技术,我们得到了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毓龙团队的支持。”

“科学没有国界。我们的研究团队由科学的方向和问题引导召集,大家共同合作攻关人类未知和难解的问题。”董海龙表示,双方的合作还在延续,说不定下一篇论文就会发Nature。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18-0288-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0-0810-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n0853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