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28 13:14:03
选择字号:
“裸辞”创业,周曦:想当黄药师,却活成了郭靖

 

5月27日,“CV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327。下午三点,云从科技股价报收21.4元,相比发行价(15.37元/股)涨幅39.23%,总市值达158.5亿元。

云从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其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曦可能距离他心中的“黄老邪”又远了一些。当这位昔日的中科院研究员成为上市公司的“一哥”,他以后的日子恐怕要更好地扮演“郭靖”。

周曦曾坦言自己像郭靖:笨拙、勤勉,但最终凭借不懈努力和一些好运气,也能创造不朽功绩。但他有时也会想做黄药师:“更洒脱,也不用在意别人那么多的看法”,更重要的,不用经历这么多失败。

周曦经历过很多失败吗?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也是认识周曦的一个有趣的视角。

周曦 1.jpg

周曦 云从科技供图

AI研究的起点

从1999年到2006年,自从学习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知识,周曦就开始经历一个又一个看似“失败”的故事。

1999年,18岁的周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大一。那年夏天,他知道了“星际争霸”。但与其他为之着迷的玩友不同,星际争霸中一个“神奇”的地方让他夜不能寐:为什么游戏中的AI能根据人的不同行为,做出不同的反应?

这简直成了他的“终极之问”。他迫不及待,想要找到答案。为了早点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他连去澡堂洗澡都不由得加快速度。

周曦至今记得他当时设想的“宏图”:他想复刻一款一模一样的星际争霸,在原版的基础上对AI的算法进行了深入改造,使得AI在针对玩家不同的玩法时更加灵活、更加难缠。

这个构想在他心里像野草一样疯长,让他总是在路上走着走着就迫不及待地奔跑起来,他的影子也被沿途的路灯拉得忽长忽短。

然而,尽管他把全部心思投入对星际争霸的研究,但一切没那么顺利——他编写的星际争霸AI程序,总有莫名其妙的BUG;而他为了省下钱来购买人工智能相关书籍,好长一段时间“不知肉味”。

有人评价说,星际争霸既是周曦AI生涯的起点,也是他过往生活的终点。自此之后,周曦开始了他在AI领域的闯荡,并逐渐有了自己的天地。

“毛遂自荐”

时间的指针拨转到2004年。此时的周曦从中科大的本科生变成硕士生,学业上也小有所成。这年,他摘得了NIST SRE国际说话人识别评测的冠军,成为学校唯二获得研究生个人创新基金的学生。

在寻找实习单位时,他瞄准了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对于当时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可堪媲美“黄埔军校”一般的存在。

无奈“朝中无人”。引荐无门,怎样才能拿到去MSRA的实习offer?正苦思冥想间,一个念头闪过周曦的头脑。他想到,电影《肖申克救赎》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主人公安迪在监狱通过不断写信,最终把一个废弃的储藏室建成一个“全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一不做二不休,周曦也给MSRA写起了自荐信。

意气风发的周曦再次品尝到“失败”的滋味:他投出的上百封邮件——从最初每周一封到后来每周两封,都石沉大海。

这个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局:终于在周曦的坚持写信近3个月后,他拿到了去MSRA的实习通知。

后来他才知道,申请实习的那个组,中途发生了人事变动,新来的负责人无意中看到信,才有了后来的机会。

在MSRA实习的经历弥足宝贵:这里是国内最早开启机器学习研究的机构之一,许多AI“大牛”就是在这里开启的辉煌。也正是在MSRA的历练,周曦积累了他后来投身AI创业最初的底气。

留美归国

两年后的2006年,周曦赴美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读博,成为“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ThomasS.Huang)当年招收的三个学生中的一个。

在临行美国前,周曦不善言谈的父亲跟他促膝长谈,从他16岁养家聊到周曦赴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或许黄煦涛就是周曦心中的“黄药师”,他是“四院院士”,华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关键先生,真正的一代宗师。师从黄煦涛的几年,周曦先后赴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微软雷德蒙总部研究院、NEC美国加州研究院访问,6次获得人工智能类世界大赛冠军,在国际顶级会议、杂志上发表60余篇文章,被引上千次,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此时的周曦,无疑是成功的。

但在2011年,周曦作出了一个改变这一切的决定。

2011年夏天,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揭牌,这是重庆科技领域第一次迎来来自“国家队”的科研院所,急需顶尖人才。

重庆绿色智能院的筹建人袁家虎研究员久仰黄煦涛大名,三顾UIUC,希望推荐优秀人才。

周曦,很快进入袁家虎的视线,很诚恳的那种。

留美,恩师、实验室、终身教职,这里几乎可以提供一个科研人员想要拥有的一切;归国,可能也会有不错的“帽子”和实验条件,但实验室要从零开始。

而立之年的周曦,做了一个并不那么容易的决定,2011年11月,回国后的周曦,成为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的一员。

仅用了半年,周曦就招徕了20多名专业人才充实自己的实验室,大刀阔斧地开展人脸识别相关的机器学习技术研究,开发智能换发换衣、人脸属性分析、大规模人群统计分析等系统。2013年,周曦带领的AI团队成功拿到中科院先导A类专项,并在安防领域应用落地。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团队付出的努力有多少,这个词恐怕是周曦曾一再强调的“结果导向”。在“结果导向”下,为了持续观察智能系统的水准,大雪山的帐篷外呼呼的冷风都不值一提。

“裸辞”创业

时代向前。科技强国战略之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呼声愈来愈高。而周曦带领的AI团队,也越来越不满足于仅在实验室做出一流成果,推动实验室技术落地的念头,在大家心里蠢蠢欲动。

但这又是一个艰难的选择——AI越来越热门,搞科研,可以一直做下去,毕竟AI研究的空白还很多;但AI技术产业化,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这谁也说不准。

要不要干?周曦思忖良久。

2015年,决定作出来了。云从科技成立,“CV四小龙”拥有了最后一块拼图;而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则流失了一名精干的研究员。

没错,周曦的决定是裸辞,亲自下场做视觉识别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从当时来看,这个决定多少有些“无畏”,要知道,这一年他也才只有34岁。

“前沿尖端技术的创业,如果研究人员不能亲力亲为,成功的机会等于零;亲力亲为,也只有很小的几率成功,即便如此,我也愿意一搏。”周曦这段话,就是云从科技诞生的注脚。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周曦要很快去适应角色的转变。搞技术的不懂业务?那就驻扎到客户公司去熟悉业务;只有技术不了解需求?那就去花上几小时、几天专门聊需求。创始人如何?CEO又如何?拓展业务可没什么高低贵贱。

周曦的角色转换没花多长时间,而且转换得很好。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与周曦交情不错,他眼中的周曦是一位积极主动创业、思维很有深度、商业头脑发达、战略逻辑清晰的“让人一见钟情的企业家”。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云从科技的科创故事从技术领先讲到在安防这个杀手级应用领域落地,落地应用从“识脸”讲到“识人”、从2D到3D、从“轻舟”到“千帆”,用户遍布各大银行、电信运营商……云从越来越专业,纯人民币架构的资产体系也为其在A股科创板上市铺平了道路,直到今天锣声敲响。

随着一声锣响,周曦所有曾经历过的“失败”在他脑海一闪而过。这一刻,他不用再去想这些,他想的是自己羡慕“黄药师”却活成了“郭靖”,但他说自己并不后悔:“我觉得我已经经历了我最好的人生。”

记者后记: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周曦曾经多次离开“巨人”的肩膀。

25岁硕士毕业,离开中国的“AI黄埔军校”MSRA,赴美留学;30岁被袁家虎院长打动归国,离开大名鼎鼎的恩师黄煦涛;34岁创办云从科技,离开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

一路走来,周曦的每一次选择,都貌似“棋走险招”。

果真如此吗?我们来回看一个周曦的故事。

刚到微软亚洲研究院时,意气风发的周曦攒足了劲头准备一展身手,孰料遭遇了“拦路虎”:结果不理想却找不到原因。

他做了深刻的反省:“以前只会用前人的成果来搭建基础,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公式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从推导数学公式到电脑上实验,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而实验结果不理想,程序、推导可能写错,假设也可能出错,在这么长的链条上,很多时候我们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周曦却从中看到了做原创技术研究的乐趣:“这才是原创性的理论,也才能在科研上做点贡献。而之前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在走捷径,因为风险都被前人承担了。”此后,周曦始终认为不能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要厘清基础技术的逻辑”。

或许,这才是一个技术专家的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