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22 17:13:02
选择字号:
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高峰论坛在湘举办

 

5月22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一周年暨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高峰论坛在长沙举办,近30名两院院士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等业界专家学者与会。

2021年5月22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袁隆平的骨子里,永远澎湃着敢为人先、攀登高峰的科技创新精神,他生前常说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便是最好印证。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从亩产突破700公斤、800公斤到1100多公斤、1500多公斤,在潜心科研的道路上,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袁隆平前进的脚步。

2021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受疫情影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以视频连线的形式致辞。“我1980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读大三时,袁老给学生作报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那时没有PPT,讲台上只有一张桌子,一个板凳,还有简陋的阶梯教室。袁老给我们分享了杂交水稻最重大的科技成果,他的那句‘人是吃稻米的不是吃稻草的’,让我印象最深刻。”邓秀新说,在袁老等的持续努力下,杂交水稻从起初的备受质疑到水稻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吃不饱”这个看似非常简单但又长期困扰人类的旷世难题。

邓秀新表示,袁隆平同志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楷模,是农业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杰出代表。他开创的杂交水稻事业,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了科技伟力,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一座丰碑。他在一生不断创新求索过程中所形成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线上致辞时表示,袁先生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是干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典范。纪念袁隆平先生,就是要学习袁隆平先生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袁先生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梦想,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当继承和发扬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尽情耕耘,追求梦想,勇攀高峰,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创新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02年,袁老在北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我大着胆子走到袁老身旁自我介绍。得知我是研究农业机械的,袁老很高兴地对我说,农业机械很重要,水稻生产就需要很多农机。他的话给了我很大鼓舞,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农机研究的信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袁老是教他做人做事的老师,他今天取得的成绩,都是袁老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2007年我在长沙开会,经同行引荐,得以首次近距离向袁老师请教。当袁老听到我正在研究水稻机械化直播时,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从古代的人工播撒到今天的水稻生产,向我全面介绍了水稻生产的情况。为了深入交流,袁老取消了他当天上午的其他约见,原本约定的20分钟会面变成了3个多小时。” 罗锡文回忆,“袁老还给我讲了很多水稻相关的故事,听得我如痴如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次会面,袁老为我研究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指明了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表示,对他而言,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就是立志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奋斗者,继承好袁老未竟事业。 “面向未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应该如何发展?我认为,把水稻品种的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广适应性‘四性’综合到较高水平上的杂交水稻,才是超级品种。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发扬协作创新精神,协作攻关,开展多学科深度融合,利用我们的一切创新手段,不断创新种质,不断发掘新的有利基因,最后应用在一个品种上面。形成‘四性’综合水平较高的杂交水稻超级品种。”

“袁爷爷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怎样才能做‘一粒好的种子’?入学三年来,我不断地问着自己。”湖南农业大学学生袁雅文说,现在,她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一粒好的种子,应该是始终心系家国、怀揣梦想的种子;应该是始终脚踏实地、向下扎根的种子;应该是始终开拓创新、向上生长的种子。我将传承延续袁爷爷的‘种子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装进农民口袋里,永远以种子选手的冲劲和姿态,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跑出最好成绩!”

高峰论坛开幕式后,现场与会的23名院士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以植树的形式,深切缅怀袁隆平同志,弘扬袁隆平院士的科技创新精神,种下一片“院士林”。

论坛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湖南省委副书记朱国贤,省委常委、副省长张迎春出席论坛。

开幕式现场。王昊昊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致辞。王昊昊 摄

科技人员代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邓华凤发言。王昊昊 摄

“院士林”由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宋健题写。王昊昊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右一)植树后和小学生合影。王昊昊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右一)在植树。王昊昊 摄

罗锡文院士和袁隆平院士的合影。罗锡文 供图

罗锡文院士(前排右一)和袁隆平院士在田间。罗锡文 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