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星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26 12:53:16
选择字号:
疫情下推免生接收秩序更应被重视

 

尽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一直是“少数人的狂欢”,但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因为某些原因,产生了一些所谓“海王院校”(指在夏令营或预推免中,给几乎所有报考学生面试机会或发放合格成绩,但并不进行排序的院校),以及彼此伤害的“师生互鸽”现象(指导老师与考生在夏令营、预推免中达成招收或报考意愿,但最终在系统确认时放弃)。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招录院校与考生双方目标定位不够明晰,以及院校缺乏明确且科学的初筛机制。

由于考生的推荐资格最终确认与考生报考接受选拔、院校最终确定接收之间的时间差相对较短,使得考生,尤其是“双非”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考生“饥不择食”,疯狂报名各类各层院校。

同时,由于疫情导致很多高校采取线上面试方式,从而造成众多“双一流”高校学生由于不再受地域、交通等带来的经济成本限制,为提升面试能力而大量报考不同类别的院校。而院校又出于要尽快完成接收指标,或受制于缺乏科学的初筛机制,对蜂拥报名的学生往往“来者不拒”。

据笔者调查,在今年的推免选拔中,不乏一些“双一流”高校在预推免的线上考核中,仅用两三分钟便完成一名考生的专业面试,甚至在如此短的考核中,还出现了跨专业考生比很多本专业考生分数高的奇怪现象。

招录更多来自“双一流”高校或明显优于自身院校实力的考生,以及争取优于目前所在高校录取资格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往往会导致院校在接收推免生时增加考核成本,甚至不乏个别名校在“被鸽”后要组织多次考核。

当前,研究生推免接收过程中出现的考核无常、考录无序等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接收院校应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设置科学、明晰的初筛标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初筛机制绝不能仅仅依靠对推免生生源学校的简单划分,而是要基于学生专业核心课程成绩、英语能力水平、课外学术科研和学科竞赛,以及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进行综合评定,从而使不同层次学校的推免生有一个同台竞技的机会。

对于考生而言,在获得推免资格后,学生间比拼的其实是既往学习实践的成果与潜在的学习能力。因此,考生应在无数的选择面前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山望着那山高”,理智、冷静地从专业喜好以及自身研究兴趣出发,摒弃城市地域的“面子”、目标学校的“帽子”偏好,更多从学科专业的“里子”出发,找到自己理想的院校、导师。

对于院校而言,也要从自身院校层次、学科实力乃至所在城市区域出发,打破名校“帽子”的干扰和“迷惑”,公平、科学对待不同类型的考生。因为对考生而言,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实力和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师,本文为安徽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资助成果〈批准号:sztsjh-2022-8-1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