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雯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7 17:16:30
选择字号:
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来看看校长们如何说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随着各国对科技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专家表示,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仍然存在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大学有何区别?究竟要怎么建?7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简称“中科院深理工”)举办的高等教育校长论坛上,来自多个高校的校长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研究型大学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尽管中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教育改革仍未破题。知识传授、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的方式仍占主导,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和潜力仍未释放,人的创造力制约了国家的竞争力。”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坦言,研究型大学担任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多重职能,但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数量非常缺乏,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在林建华看来,在这个知识开放的世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从三个方面出发,一要打开学科的边界,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跨学科思维;二要打开学习的边界,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导地位;三要打开学校的边界,让学生真正体验社会。

此外,针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面临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认为,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着学科发展综合化、信息量膨胀、知识更新与成果转化周期缩短、科技突破等严峻挑战。要化解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矛盾,就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是一个需要遵循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规律,要励精图治才能厚积薄发的过程。

一流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建设重要方面

论坛现场,有一个观点被各高校校长反复提及,即无论是新型研究型大学还是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

钟秉林提到,一流的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方面。人才培养要促进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一定要反哺人才培养,如大学生早期参加科研就是一个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坚持教学科研相长,把学科、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此外,钟秉林认为,在一流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提升教学队伍与管理队伍质量;在营造优良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看来,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要以学生为本,坚持针对学生、教师的刚性的学术标准。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亦认为,人才培养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责任,在引进国际化人才的同时,要对人才队伍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挑战。

新型研究型大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具备创造力的人才,要让学生和教师能共同成长。

“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是能让学生更好成长,也让年轻教师更好成长的地方。”林建华表示,一个新大学的出现,尤其对建设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来说,需要有新的理念与思想建设。学术研究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勇于创新、不惧挑战的年轻人。

“学生最终的创造力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学生能否‘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意味着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根据自己的能力定义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更有机会获得创造力。” 谈及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科院深理工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伟说。

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深圳方案”

深圳有着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高地、海归人才聚集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诸多标签,然而高等教育仍是深圳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短板。

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已初步构建了城市高等教育框架,这其中也不乏研究型大学的身影,如已拥有10年办学历程的南方科技大学和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其定位均为研究型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张东晓表示,在这方面,南方科技大学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他认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高水平、高起点、高层次是新型研究型大学所应具备的几个特点。对于新型研究型大学来说,除了科学研究之外,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也同等重要。

深圳在高等教育上如何先行先试?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建议:一是完善投入机制,避免同城高校相互攀比;要加强学科评估,成立“高校发展委员会”。二是加强统筹规划布局,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三是统筹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在人才招聘、考核、评价、激励、后备保障等机制建设上与国际接轨。

“中国的大学正肩负着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国内创新需求逐步由增量式创新变为颠覆性创新,创新路径从产学研向研学产转换;另一方面,疫情打破了中国人才培养双循环的格局,当前对建设本土一流大学的需求更为紧迫,也对我国教育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中科院深理工筹备办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未来大学建设的模式应该是互联互通的,需要瞄准STEM模式(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学科交叉探索颠覆性创新,以新兴学科带动未来产业。要借鉴海外高等院校兼容科学和技术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道路,重视科学创新动能。

樊建平介绍,作为中国科学院建设的第四所大学,中科院深理工将坚持传承科学院“科教结合”的办学方式,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国际化为办学特色。目前中科院深理工正在稳步推进师资引进、教学体系建设、校园筹建等工作。今年9月,中科院深理工在深圳市光明区的明珠校区将正式启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