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双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28 22:21:43
选择字号:
科普2.0 激发好奇“芯”
高质量科普须从知识导向到思维导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分享科普经验                 张双虎摄

“清华大学一名学生在网上发帖,开设一门《摸鱼学导论》,有上千人选课,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3月27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组织的“科学传播如何激活青少年的好奇‘芯’”主题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说,“我们过去的科普是知识导向的,这种科普方式太死板了,想把学生吸引过来难度越来越大。”

金涌分享自己几十年做科普的经验说,做科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内容正确,要有科学依据;二是内容可行或可期待,有近未来性或超前性;三是要有趣味性,能吸引不同的社会群体;四是要传递正能量,传播内容要积极向上。此外,科普要重点考虑受众,给不同人群做科普应有不同的方法。

对此,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表示赞同。

“高质量科普是时代的要求。”王挺说,近期,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可见,科普工作已在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高质量的科普正从以知识导向的传统1.0模式,向思维导向或科学方法导向、科学精神导向的2.0模式转变。”王挺说,“科学传播有‘芯片’一样的作用,我们更应该以思维导向,做一些精准、优质、高效的科学传播。”

与会专家认为,着眼未来,培养未来科学家,需要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需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判断他们的行为。

“科普是在年轻人心中种下种子,这个种子将来会发芽,长成一棵大树。”金涌说,“思维导向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讲知识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

“培养青少年好奇心和创造力,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驱动好奇心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体系,需要加强科学阅读和创作的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推进优质科普资源的传播。”王挺说。

“教师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责任。”北京人大附中教师、科普达人李永乐说,“很多人形容教师像园丁,园丁会把花草修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希望教师更像导游,把孩子带到科学花园里,让他们体会科学的美。”

“科学传播看起来轻松,其实非常不容易。科学传播必须兼顾科学属性和媒体属性,把专业性、通俗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北京科技报社总编辑、北京科技记协秘书长童庆安说。

“不能把科普的责任全推给科学家。”金涌最后呼吁,“全社会都有科普的责任,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媒体、企业、社区和家庭。”

沙龙上,北京科技记协宣布,协同相关单位,共同打造“好奇‘芯’科学平台”,为媒体开展科教报道进一步提供资源,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参与优质科教活动的机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