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获10亿元校友捐赠
不久前,北京大学获得一笔10亿元的个人捐赠。这笔捐赠来自于中公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永新和他创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所捐的10亿元,将用于设立北京大学中公教育发展基金,全面支持北大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这笔赠款是北京大学自建校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个人捐赠,同时也是最大一笔校友捐赠。
点评:
校友捐赠,人们往往特别关注于捐赠款项的数量本身,这样一来就把校友捐赠这件事看“俗”了。目前公众乃至于高校自身,在关注校友捐赠数额的同时,对于捐赠背后所反映的情况却关注不够。比如,一所学校获捐赠的金额多,愿意捐赠的校友数量也多,这说明该校已培养出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取得较大成就,又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心的优秀学生,其育人理念和方式必有可取之处;反之,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或很少有校友捐款,除了办学历史等因素外,是否还应该反思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呢?
高校首先需要拥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对当前的校友以及未来的校友(学生)尽到自身的责任和最大努力。只有高校对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作出了关键性努力,实质性地改变了学生的现在和未来,校友们才会在社会上有竞争力,才会真正对母校有感情。如果学校做到了这点,捐赠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叶高翔
江苏发布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日前,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发布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建设方案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江苏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前列的高水平大学达到20所,其中省属高校达到11所,省属高校中新增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
点评:
江苏高校数量多、结构层次复杂,投入需求量大,区域和类型发展不均衡。高校层次结构分为苏南苏北、部属省属、综合性大学和特色行业性大学,学科领域规模参差不齐,医科、金融、财经等领域是短板。江苏省的政策与高校自身建设发展还不完全匹配。江苏省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四大专项,更多是强化高校某些领域的特色优势,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水平大学自主建设的需要。
要确立以改革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思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高等教育强省、强国中的瓶颈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应主动“转”,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为高校“松绑”,对进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范围的高校给予更多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鼓励高校要大胆“试”,依法自主办学,用足用好政策,在深化人才培养、人事制度、科研体制、薪酬待遇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于打破高校自身内部政策壁垒和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预研办主任 周蒙
第二学士学位向急需紧缺专业倾斜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计划在国家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单列下达,重点向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较好的高校、国家急需紧缺学科专业领域倾斜。教育部支持高校在重点领域和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合理申请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点评:
建议凡是学校现设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本科专业,都可以自然设置同名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不需要办理专业审批手续。把专业面拓宽到全领域,尤其是基础学科领域,这样才能不错失未来潜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打破单独开班的模式,把第二学士学位生编入第一学士学位教学班中培养,按照学分制方式修读课程。在保障二者培养质量相同的同时,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譬如,一名学油画的职场人士重返校园学建筑,用他的艺术美感、人生经历、劳动经验,将给班里同学带来触类旁通的体验。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卢晓东
江西理工实现“教考分离”改革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掀起一场“教考分离”模式改革热潮。所谓“教考分离”,通俗地说,就是负责教学的教师和考试出题的教师不是同一批人,各自分工负责。任课教师除了制定课程大纲和组织日常教学外,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相关工作。
点评:
实行教考分离后,短时间内不及格学生所占比例会有所增加,也会出现一些值得思考和注意的问题。例如,外校专家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同,会导致授课的侧重点与命题有一定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会有“应试教育”倾向,影响教学内容的拓展,影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但从长久来看,教考分离对于激励教师增加教学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水平,营造良好的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山东科技大学基础课部副教授 刘绍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