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11 9:33:15
选择字号:
陈萌山委员: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亟待加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

“当前,我国耕地不仅数量减少,而且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盐碱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层变浅。”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向《中国科学报》强调,科学利用和保护耕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切实重视加强。

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将全国20.23亿亩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

“迫切需要加强耕地质量科学创新,强化国家耕地安全战略科技力量,为耕地合理利用和地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陈萌山认为,从科学研究角度,目前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存在四大问题。

缺乏顶层设计。耕地相关学科的研究以科学家的兴趣为主,不具有总体性和战略性,国家使命要求没有充分体现,如耕地保护的相关标准缺失。

欠缺系统性研究。耕地保护既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二者的综合研究不够,如从数字土壤到智慧耕地的融合研究不足。

科技支撑不足。主要是协同高产与耕地保护技术缺乏;有机肥供肥缓慢,秸秆还田碳氮比过高造成减产,有机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需要创新;农田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土壤逐渐变薄,保护性技术及机械缺乏。

研究条件落后。耕地相关学科投入少,研究平台基地相对薄弱。近年来以土壤组学和智慧耕地为代表的学科前沿已经出现,迫切需要通过改善科研条件,取得原创性突破性成果,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

针对耕地保护与利用存在的科技问题,陈萌山建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系统开展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打造耕地保护利用科技支撑国之重器。

他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

开展土壤组学研究。建设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从本质上揭示微生物新基因,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多样性。

开展土壤改良研究。建设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土壤监测、改良装备实验室,阻控土壤酸化、盐碱化、黑土地退化及耕层变浅,实现中低产田改良与地力提升。

建设耕地保育研究。建设土壤培肥、土壤耕作、养分管理、新型肥料、环境生态实验室,充分利用有机肥、秸秆和绿肥资源,科学施用化肥,培肥地力。

开展智慧耕地研究。建设数字土壤、土地利用、农业遥感、信息技术实验室,推进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评价与管理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全国所有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一张图”。

开展耕地管理战略研究。建设全国耕地利用监测网络,研究耕地监测、保护和利用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政策等,发布耕地保护标准,建立大数据中心,成为国家耕地质量战略研究中心和策源地。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牵头组织国际耕地质量大科学计划,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引领国际合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