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10 14:18:16
选择字号:
曹晓风委员:推进基因编辑技术育种产业发展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种业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明确了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而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种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对《中国科学报》说。

从2018年到2021年,她连续四年带来的提案都关于基因编辑育种。令她焦急的是,尽管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国内科研人员的成果也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的基因编辑作物的商业化依然为“零”。

在世界范围内,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分子育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和高附加值新品种,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农业产业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

“在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的农作物基因编辑研究成果处于国际第一方阵,还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曹晓风说,“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

她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加大种业相关的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基因编辑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生物育种技术探索,掌握基因编辑关键技术和重要性状基因的知识产权。与此同时,加快建立监管基因编辑产品的政策及法规,对基因编辑改良获得的“新”品种实行登记制度,对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重点评估,简化审批流程,推进产业化进程。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基因编辑技术产品的种业标识制度,规范种业技术转让市场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我国应该抓住这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契机,掌握更多分子育种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让生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民和消费者,使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曹晓风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