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唐凤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4 16:02:14
选择字号:
女性科学家:我是领导我做主

 

编者按

女性对当领导不感兴趣、女性不具备领导力,直到今天,这样刻板的社会评价还没有消失。

4年前,国际项目“家园归航”正式启动。该项目把全球1000位与科技事业相关的女性带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以及持续一年的领导力培训。目前,已经有20多位中国女性成员参与其中。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国科学报》采访、记述了若干位中国成员的故事,从她们“蜕变”的经历中,探讨、分享提升女性领导力和影响力的路径。

微信图片_20210304095946.jpg

第三届“家园归航”项目中国成员在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合影。项目成员供图

故事一:女生不适合野外工作吗

上个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正式向公众发布。鲎科的中国鲎和圆尾蝎鲎,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种其貌不扬、流着蓝色血液的水生生物,至今很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

而鲎保护等级的“升级”,和一个本土自然保护组织——美境自然,以及它的前科学总监林吴颖有关,是她创立了国内首个长达8年的鲎保护项目。

第一次在广西北海启动夏季鲎调查,推动鲎保育联盟成立;代表美境自然参加第三届国际鲎研讨会,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鲎专家组成员,加入专家组推动亚洲鲎保护;与北部湾大学联合,成功申请第四届鲎国际会议承办权,进一步推动北部湾乃至全国的鲎研究和保护;IUCN红色名录更新中国鲎等级为“濒危”。过去7年,林吴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鲎保护的种种历史性时刻。

这个从南方宗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山村走出的女孩,整个成长、求学生涯都在跟“女生不适合野外工作”抗争着。最极端的一次是,林吴颖好不容易保研到了国内一所顶级学府,却因为被告知不能继续做原本约定好的野外研究,只能从事基因组研究,毅然放弃了这个让人羡慕的机会。

放弃的代价很高,辗转国外留学几经波折,不得不接受周围人异样的目光,还有拮据的经济状况。

现在,林吴颖已经在自然保护组织工作8年多,做过很多自然保护项目。她说,自然保护的路上同行者本就不多,很多人喜欢关注热门物种,她却常常把目光放在冷门物种和环境议题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故事二:设计自己的人生

一月的一天,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王丽的生日,她细心收藏起组员给她的祝福卡片——

您让我知道了,自己可以设计自己的人生;我受到了领导力、潜力挖掘方面的引导和训练,这很重要……

回想一年多前,王丽刚成为课题组长,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了。但当她看到周围一群男性课题组长,不是名校毕业,就是多篇SCI论文傍身时,对比之下“平平无奇”的自己,就连打广告招人的勇气都没有。之后半年,课题组就靠她和一名博士后支撑着。

王丽很清楚,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学术道路越往上,女性的流失比例越高。作为研究所的“少数族群”,她不能自怨自艾。

她开始组织、参与课题组长的学术讨论会,不为彰显自己的不同,而是为了跟大家合作互利。

她积极招聘,打造成长型团队。在这里,她的身份不仅仅是导师,也像一名教练,帮助学生进行科研职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王丽在团队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打卡制度,除了每周记录主要工作,还要总结三件最让自己觉得有成就感的事,以及下周想要做成的三件小事,不限于科研领域。她总是创造各种条件,让成员们公开发言,习惯表达自我、分享自我。

王丽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团队每一个人,也让他们学会自我认知。她希望这种能量的传递,能激发他们更多的潜力。

现在,王丽的团队规模已经扩大到了十几名成员。她还得到了高包容力和支持力的评价。按她的话说,“这个课题组长越当越有感觉了”。

科学、女性和领导力的交会——“家园归航”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成功的女性,她们都对生物保护、环境议题充满关切。但仅凭这些共同点,她们未必会有什么交集,直到一个名为“家园归航”的国际项目的出现。

2016年12月1日,一艘载有7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科学家的考察船从阿根廷乌斯怀亚起航,开始为期三周的大规模女性南极探险活动。

这并不是一项单纯的科考活动,它的目的是提升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医学领域研究、决策、传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这一项目的发起人菲比·达特娜曾创建了一家领导力实践企业,关注自我意识及如何激励团队成员为共同目标齐心协力。

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女性身上更为突出的特质,比如更包容,注重遗产传承,懂得团结合作。因此她认为,女性应该在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气候环境等全球公共议题中,发挥更多潜在的领导力。

“渐渐地,我注意到女性在领导力方面持续缺席。”菲比观察到,几乎在她此前所负责的所有领导力项目和接触的所有执行团队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是85:15。

“有人会说,女性对当领导不感兴趣,或者女性不具备领导能力。”可更让菲比遗憾的是女性的自我怀疑。

于是,她计划用10年时间,把全球1000位与科技事业相关的女性带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以及持续一年的领导力培训,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行动和创新。

国际动物保护专家珍·古道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长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里斯也是这个项目的支持者。

目前,项目即将执行过半,已经有400多位女性通过这个项目走到一起,她们来自40多个国家,有的是天文学家、海洋学家、脑科学家、生态学家,也有的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或者企业家。其中有20多位是中国女性,包括了林吴颖、王丽。

事实上,这些人并不是天生或者从小就强大,她们中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求学的坎坷、职业道路选择的困惑,或者是事业与家庭的不平衡,但她们最终获得了蜕变。而“家园归航”给予她们的影响是强烈且持久的。

何为领导力

有趣的是,参与项目前,几位女性对“领导力”的认知出奇的一致——管理他人、让人服从、展示权威……可这恰恰是对领导力的误解。

“领导力不关乎身份和头衔,它意味着确定问题后坚持到底解决问题,而我就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第三届成员、巴西气候变化论坛执行秘书长娜塔丽的话,让同船的室友、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王彬彬记忆犹新。

这个即便被打压甚至威胁,也要凭一己之力推动巴西政府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女性,给出了一个启示:哪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有领导力的人也可以凭借强大的内心驱动力去为理想和愿望努力。

“家园归航”告诉她们,领导力不是要教你怎么做一个管理者,而是要告诉你成为一个更卓越的引领者需要具备哪些特点。

引领者常常善于倾听,懂得寻求反馈,令人觉得可靠、值得信赖;引领者擅长走进人们的内心和思想,了解并调动人们的内在驱动力,能够通过了解人们的长处和弱点来挖掘他们身上最大的潜能;引领者有强大的内心,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还能够帮助和滋养周围的人;引领者懂得通过开放式的对话来帮助他人思考,并获得积极的结果。

一个好的引领者常令人觉得被认同、受重视并看到价值的实现,还特别懂得在各种意见和不同中找到一个群体的共同着力点。

中国成员之一、阿拉善SEE基金会项目经理卢之遥表示,从中不难发现,这些特点离女性一点也不远。

至于如何才能激发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对自己和他人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而这才是最难的。卢之遥介绍,每一个参与项目的成员都会接受一个领导风格的测评,由导师一对一分析,帮助她们更明晰地了解自己。

“自我认知无疑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之一。但是,我们其实很少去深究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什么固定模式,以及这些模式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即使是那些外界看来的成功者,也会常常对真实的自我缺乏认同和接纳的能力。相比更好地认识自我,我们更容易恐惧,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漩涡。”这是林吴颖在这趟遥远旅程中的重要发现。

对“家园归航”的成员来说,去往南极、探索外部世界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探索自己。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们彼此分享,各自回顾、整理人生故事,梳理出了一条条自我觉察、坚定信念、引领激励的成长脉络。

传递“南极模式”

2019年初,从南极回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林吴颖都心怀感恩。

“这辈子从来都没有那么完整地跟自己相处过。而它正好出现在我最需要它的人生阶段。”

那一年,林吴颖的孩子不到2岁,而她所在的机构美境自然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家庭更需要我,团队也更需要我了。”林吴颖说,她想做更有影响力的事,可另一个声音却告诉自己,你要平衡。“我被困住了,一直在自我消耗。”

今年3月,林吴颖已经从陪伴了8年的美境自然离开,开启她在环保领域的新旅程,这是她花了很长时间做出的决定,也知道即将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不同的是,“家园归航”一年的训练,让她在内心建立起了比较稳固的价值系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让她不再受社会评价、不同的价值判断所干扰。

另一个故事里,王丽的课题组凭“爱玩”打出了“招牌”,因为她会组织团队积极参加一些看上去与科研无关的活动。

她成立登山俱乐部,让组员边爬山边捡垃圾,鼓励对公益感兴趣的成员去寻找组织。疫情期间,在她的动员下,全部组员参与所内健步走竞赛,一个月内每天12000步,最终拿下冠军。

这看似简单,其实不易。“通过这个活动,我其实是想训练他们怎样设计一个目标,制订计划,然后达成目标。”王丽还专门为了这个冠军举行了一个“庆祝会”。

从“家园归航”回归科研,更让王丽看到了领导者对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在为未来培养更多人才、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厚植土壤。

就在今年初,“家园归航”的13名中国成员认真回顾了那趟旅程。王彬彬说,她们把“20个探索自我的故事、五六‘两’认知心理学、七八‘斤’气候变化和自然保护专业知识、九‘吨’女性领导力和十分精彩的真实人生”,结集成了一本书《我们选择的自己》,希望把收获的“南极模式”与更多人分享,从而激励更多女性有勇气去发声,让更多人了解女性科学家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改变什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