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2/27 19:17:34
选择字号:
专家解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
在更高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更是开启新征程的重要“灯塔”。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新形势下,“三农”工作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传好“交接棒”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个目标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也将是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那么,如何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接棒”?

“体现在巩固、拓展和转型三个方面。”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就是要把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续集下来,并拓展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在“十四五”期间保持政策连续性。

张红宇强调,在此基础上还要再“升华”,实现区域之间的平衡,让西部地区跟上中部地区的水平,中部地区跟上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并且,设立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

“设立5年过渡期对于稳固脱贫成果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脱贫攻坚的支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这样就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创造了条件,也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和过度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

朱启臻认为,原来是举国之力抓脱贫攻坚,现在要把这些力量全部转到乡村振兴上,促进乡村振兴更高水平全面发展。

脱贫攻坚的阶段性、区域性和特定性要转变为长远性、全面性和普惠性,张红宇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组织保障、产业巩固、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普惠、社会保障兜底。”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更牢固,共同富裕的目标更接近,在更高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齐头并进推动现代化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是,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全面”,一个是“加快”。

“囊括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农业、农村、农民,是全方位的。”张红宇表示,从生产力推进的角度来看,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产业发展;从农民角度则是聚焦低收入人群和脱贫人口;从农村来看,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更上一层楼。最关键的,还强调了怎么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张红宇看来,“加快”则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美丽化。农业现代化指的就是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和绿色化。

“比如,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如何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而对经济作物、多元化菜篮子产品而言,则是如何提高其集约化水平,实现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张红宇说。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田间到餐桌,全程保障。”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

同近年中央一号文件相比,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用更大的篇幅、更有力的措施,对数字技术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

黄季焜表示,数字技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乡村产业数字化。为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智能化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发展智慧农业”。

张红宇认为,留得住人的乡村应该是美丽、宜居的,农村美丽化就要求厕所、垃圾、面源污染等问题要得到很好的治理,并且搞出农村的“特色”,避免“一刀切”和“千村一面”。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实施过程中,不能把农业和农村分割开。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就是把农业和农村作为整体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因此,要特别提高对农业与农村关系的认识。”朱启臻说。

粮食安全牢牢抓紧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守住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1978年中国粮食总量3.05亿吨,2020年中国粮食总量6.7亿吨,翻了一番。1978年中国粮食单产170多公斤,2019年中国粮食单产380公斤,也翻了一番。

“土地没有增加,但是粮食增长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为农业保总量、保结构、保多元化意义非凡,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张红宇说,从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到绿色技术,我们完全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差距。

张红宇指出,中国国土面积非常广袤,南北差异巨大,决定了农业资源多元化,因此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前提是要保护好有特色的种质资源,并且提高资源性,特别是主攻粮食单产水平。

一些新的技术崭露头角。“生物育种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如果实现玉米生物育种产业化,只抗虫玉米种子就可增产3%至10%(增产因当年抗虫程度而异),以全国玉米年产量23500万吨计算,每年大约增产705~2350万吨。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对保障紧缺的玉米供给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黄季焜表示。

当前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能忽视。张红宇指出,资源环境压力巨大,保护好耕地资源十分关键。根据政策,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有技术、有土地,还必须要有人,粮食安全还要解决种粮主体的问题。”朱启臻表示,中央一号文件这次也提到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这解决的就是未来谁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且同时具有爱农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新型职业农民。”张红宇强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