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30 14:36:03
选择字号:
培养行业精英人才的理想主义试验田

 

直到现在,陈峻松都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自己参加一次行业峰会时,一位企业高管对与会嘉宾说的一句话。

“他觉得中国的商学院教育落后于商业实践10年。”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陈峻松坦言自己听后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但又不得不承认,从某种程度说,这句话也有几分道理。“毕竟当时有的商学院老师还在拿着10年前的案例教学生。”

产生这一状况,陈峻松觉得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老师个人。“这在更大程度上源于制度环境的影响。”正因如此,2003年博士毕业后,陈峻松先后就职于多所知名商学院,但他依然在寻找一个理想的商科教育平台。

今年6月,他应邀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担任创业家学院(太仓)(以下简称创业家学院)产金融合学院的创始院长。在了解完创业家学院的育人理念后,他终于有了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觉。

从“专业精英”到“行业精英”

作为江苏省内唯一一个既沿江又临沪的县级市,早在元明时期,太仓市便是我国重要的海港和商埠,如今的工商业门类更是十分齐全。2018年,当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与该市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时,这一点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为我们想培养有能力在数字智能平台上,利用机器人驾驭并引领未来行业的高度复合型创新人才。”西浦执行校长兼创业家学院校长席酉民如是说。

直到今天,这句话中的核心字眼还被写在创业家学院网站主页最显眼的地方。这句话看似有些“官方”,实则大有深意。

“首先必须说明,创业家学院想培养的是精英人才。”席酉民告诉《中国科学报》,但目前我国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存在一个局限,即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某一个专业展开。因此,其培养的人才也被禁锢于某个专业领域内。然而,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的视野仅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缺乏专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以及人机融合能力,无论怎样的“精英”都将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

席酉民说,创业家学院创立的一个理念基础,便是专注于“行业精英”的培养。专业精英与行业精英一字之差,理念却大不一样。

“放弃以专业育人,转而以行业整合所有相关专业,从而培养学生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审视自身的能力,再与计算机、工业平台和人工智能进行融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试图让学生在未来不再单纯创造某种新技术或新知识,而是能实现一种综合化的生活场景。”席酉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这就需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行业融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跨文化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孕育他们的智慧和心智。如此,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只能成为他们的工具,而无法取代他们。

培养行业精英人才,必然离不开行业企业或机构的介入。在这方面,被打上深深的“行业”烙印的创业家学院的一个典型特点,便是作为学校主体结构的首批七所学院,全部是按行业门类设置的,陈峻松所在的产金融合学院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包括人工智能学院、文化科技学院、智造生态学院等。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行业学院由西浦及数家知名企业联合创立,企业与学校一道深入参与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育与训练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以行业整体发展为视角的融合式教育模式。

受访时,席酉民特别强调,这些行业学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由高校建立学院,再吸引企业参与某些教学实践的形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创立”。“也就是说,在学院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是地位完全相等的参与者。”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调动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

在更高维度找到共同目标

在与创业家学院联合共建行业学院的企业中,中科曙光是最早签约的一家企业。谈及选择与创业家学院合作的初衷,中科曙光集团副总裁郭莹坦言,校方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打动了她。

“在席校长的规划中,他们希望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出能够适应行业转型的精英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自身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计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联合建设学院,共同探索培养行业精英和业界领袖的新模式。”郭莹说。

对于这种模式,作为企业方的郭莹充满期待。而在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看来,这份期待背后或许隐藏着破解目前企业方合作育人动力不足难题的“钥匙”。

“单纯从现实角度出发,企业方动力不足的原因非常简单,即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对于企业关心的目标是没有什么贡献度的。”张晓军解释说,企业需要的是盈利,是自身的发展,但这些都是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所无法给到的。而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在于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

具体而言,他表示,如果以专业化培养为目标,校企结合的最主要目的当然是要学生掌握某个专业的理论和知识。然而,某个专业的“ABC”根本不在企业的关心范畴之内,因为它们主要面对的是现实行业的竞争、发展乃至于转型。这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问题,知识背景简单的专业人才根本无法为他们解决问题。

不过,如果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一开始就瞄准行业精英,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作为行业精英,首先是要关注和回应来自行业的挑战,特别是因为新技术发展而造成的行业重塑。这些问题是企业经营所最为关注的内容。因此,如果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行业层面,校企之间便可以在更高维度上找到共同目标,从而奠定了双方深入合作的基础。”张晓军说。

受访时,郭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她看来,当前国内很多校企合作中,高校的主要目的是谈就业和人才输出。但如果关注一下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就会发现其并不是面向企业培养学生适应各种岗位的通用能力。

“学生可能拿了大量的证书,但除了适应某些特定企业的特定岗位外,并不具备广泛意义上企业所需的岗位人才的必要素质,这也是很多校企合作不能有效展开的重要原因。”郭莹说。

“我们想做这样的‘极端分子’”

在培养精英行业人才的问题上,高校与企业找到了共通点。但在席酉民的设想中,创业家学院进行校企融合育人的尝试,其目的却不止于此。

就在太仓模式的构想提出后不久,西浦校方曾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邀请企业界和科技界的潜在合作伙伴参加。会上,席酉民告诉与会者,西浦希望能和它们一起,共同“创造一个历史”。

何谓“创造历史”?

“在我们的概念中,所谓的‘校企融合’,应该是企业、社会资源与大学之间的一场‘婚姻’,由此产生出一种既非企业,也非大学的机构,用以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行业精英人才,而且能与合作伙伴一道引领该行业的未来发展。这便是创业家学院的最终定位。”席酉民解释说,在此过程中,他们希望能为“以行业整合专业”的教育模式打造一个未来教育的方案;能为未来社会急需的行业或产业精英培养提供一种模式;最终,使高校和社会互动,形成兴趣导向、终身学习、创新创业的教育生态,为未来教育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甚至可以说,我们希望通过新模式下行业精英人才的培养,缔造一种新的未来社会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席酉民坦言,这也是在建设行业学院的过程中,创业家学院对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如果企业没有这样的愿景和追求,便没有必要参与其中。

事实上,在校企谋求合作的过程中,的确有知名企业因为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被西浦校方拒之门外。

交谈中,席酉民并不讳言他们的这一想法有些“理想化”,创业家学院便是这群“理想主义者”的一块“试验田”。不过,他觉得这样的“理想化”是值得的,因为“任何一个时期,站在当下的框架内看待世界都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而能做出惊人之举的先驱者,则一定是站在未来想象当下,并努力实践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

“我们就想做这样的‘极端分子’。” 席酉民说。

“球员”才是胜负关键

理想终究是理想,更重要的是当下该如何实践。

截至目前,已经有40余家企业或机构与西浦合作,共同创建创业家学院。而据郭莹介绍,相较于其他校企合作模式,在创业家学院,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要重得多。

“我们既提供师资力量,也提供科研课题,还与他们联合申报大数据专业的本科学位。”郭莹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企业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乃至于学生本科毕业后,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继续读研,其整个人才培养架构的彻底打通,也是企业与学院共同完成的。

“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如此之高,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郭莹说。

在陈峻松所在的产金融合学院,学生的主体专业为供应链管理。该专业学生彭婕当初在选择这一专业时,对于“供应链”只有一个模糊的认知,“感觉这个技术很新鲜”。而为了让他们对供应链的概念清晰化,学院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请企业专业人士为他们讲授课程。

如今,彭婕已经上大三,但对于自己在初入专业时的一堂企业课程依然记忆犹新。“那堂课让我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彭婕说,整堂课程的内容都十分贴近实际,完全没有纸上谈兵的感觉。“那可以算是我的‘供应链’第一课。”

在担任该学院院长后,陈峻松便规定每门课程必须邀请一位企业高管参与到教学中。“他们要和学生分享这一课程所涉及的职能领域和行业目前发展的趋势如何?企业有哪些最佳实践?他们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在创业家学院,校企合作范畴并不局限于课程建设。

据介绍,目前创业家学院下设的每个学院除了基础的运行支持平台外,还会设一个教育研发中心。“是‘研发中心’而非‘研究中心’。”席酉民强调,因为相较于基础研究,企业更关注的是技术的发展。该中心由校内人员、企业人员和社会学者共同组成,并共同承担育人和研发的双重职责。“这种融合有利于将社会和企业问题导入学校,并将学校产生的新技术、概念、方法传递至企业和社会。”

此外,创业家学院还鼓励合作企业与学校的教育基金会联合成立校园公司,将其作为学生实习、实践,与企业互动的具体落地平台。“同时,它也是一座桥梁,将学术机构和社会对接在一起。”席酉民说。

在跨学院的合作方面,通过学习超市、创新工场、研发群落、知识产权和标准平台、创业与企业支持平台等,学校为不同学院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共享、共生和融合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高校传统的层次架构中,学校层面的话语权重往往更大一些,院系的角色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然而在创业家学院,除了作为校长的席酉民外,几乎再也没有其他“校领导”的位置,七位学院院长成为了学校领导团队的主体。“在太仓,七大学院就像是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他们才是决定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席酉民说。

从0到1的工作

除了拥有以行业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创业家学院外,西浦还包括以专业精英为目标的苏州工业园区校园。所有学生必须在苏州工业园区校园完成一年的大类培养,在对自身和社会有更充分认识后便可作出选择——如果希望成为某专业领域人才,可选择继续留在苏州工业园区校园学习;如希望成为行业精英,则可以选择报名去创业家学院。

“创业家学院目前已经拥有了三届学生,全新的校园还在建设中。明年9月搬入新校园后,我们将会在新校园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席酉民说。

如今的创业家学院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正因为如此,对于它的未来,人们多了一份期待。

比如在交谈中,郭莹便觉得,未来创业家学院在企业调研方面还可以多花一些功夫。“应该把某个行业领域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摸得更加清楚。”她说,如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到底可以匹配哪些岗位?会涉及到哪些学科建设?目前的课程设计是不是真正与之吻合?要想细化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必须有一个长期的战略部署。

当然,郭莹也承认,相较于一般的校企合作,目前创业家学院在相关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得很细了。“但毕竟我们是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从0到1的工作,要求自然更严一点儿。”

针对同样的问题,身处校园内的张晓军则表示,当前创业家学院的教学模式已经属于以行业问题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企业方的投入还有较大空间。

一方希望高校更多地深入企业,另一方则希望企业更深地介入课程教学。在张晓军看来,这看似对立的观点,在内核上其实是统一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流程,一方面需要继续向前延伸到行业挑战和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再造学习活动,从而给企业参与提供更大的空间。

“至少在现阶段,模块化教学已经是一种教学创新,但这种机制目前主要作用在大的宏观层面,而对于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流程的优化,太仓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张晓军表示,这样的探索肯定会受到一些来自内外部的制约。比如,某些针对课程的改革便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教育质量监控机构的审批和监管。“然而,不论是对于当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是未来精英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探索都是值得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