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信永华 庄立臣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5 17:22:12
选择字号:
从军营到高校的“最美教师”钟麦英

 

 “最美教师”钟麦英教授在颁奖会上   山东科技大学供图

山东科技大学二级教授钟麦英有多个身份: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西海岸新区领军人才……但见诸媒体的报道并不多,这可能与她喜欢做事、为人低调有关。熟悉她的领导同事评价说:钟教授为人谦和,光华内敛,外表有女性的知性美,骨子里却是铮铮军人魂。

喜欢做事,必得沉下心来,潜心研究。钟麦英的“冷板凳”功夫可不一般,略微梳理,发现钟麦英在默默耕耘中收获颇丰: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总装高分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山东省二等功、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2021年,她被评选为“山东科技大学最美教师”。

人生历练 厚积薄发

钟麦英是顶着“学霸”的光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1982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电气技术(师范)专业学习,四年后以全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本校研究生。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因为研究生毕业时的课题是原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军地联合研究项目,钟麦英被特招入伍,分配到济南军区某部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在部队,钟麦英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先后主持和参加多项重大项目,多次获得军队系统科技奖励。在成绩面前,钟麦英保持清醒的头脑,她深刻意识到没有深厚理论基础很难在技术上形成突破,尤其是当时工作中,自动控制采用的技术和元器件几乎清一色来自国外的现状刺痛着她的心。1997年初,她递交退伍申请,到东北大学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重返校园学习,钟麦英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博士期间的学习和研究任务,顺利毕业。接着到东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应德国Lausitz应用科技大学Steven X Ding教授邀请,前往德国做访问教授。2002年从Lausitz应用科技大学留学归国,回到山东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为更好地发挥作用,2009年她应邀受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担任“新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学术带头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骨干成员。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一路走来,钟麦英从自动控制领域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到“故障诊断”领域的科技新秀,再到“惯性卫星”组合测量领域的科技精英,曲曲折折,却步履坚实。

故障诊断是自动控制学科的国际前沿和难点问题,钟麦英与团队成员一起,在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6项国家级项目支持下,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分别建立了线性离散时变系统的鲁棒故障检测理论和高精度鲁棒故障估计理论,提出了基于残差模式匹配的网络化系统鲁棒故障分离方法,成果在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和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中得到应用,在本学科领域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机载航空遥感用高精度惯性卫星组合测量系统,是国际公认的光机电集成尖端产品和技术难题,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拥有该项核心技术。钟麦英深刻认识到突破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申报了相关研究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等课题。“卡脖子”卡住哪里,就突破哪里!钟麦英和团队成员在房建成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攻坚之路,突破了惯性卫星组合测量系统高精度对准、故障估计与补偿、容错滤波等关键技术,项目组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高精度光学陀螺POS,填补国内空白,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姿态测量精度国际领先,产生了巨大的国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教书育人 滋兰树蕙

当老师是钟麦英的理想,当“好老师”是钟麦英一生的追求。当年高考报的专业电气技术就是师范方向。几经转折后, 钟麦英如愿以偿,回到高校做了一名教师。

钟麦英有一个特点,每次上课前总是“闭门谢客”,“躲”在家或者实验室,集中精力备课。尽管她的课程讲了近20年,但她每次都补充新内容。她认为,只有新内容、新设计、新想法,才能讲出激情,才富有感染力,学生才感兴趣。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她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埋设许多“接口”,设计出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的问题。

她坚持把深奥的理论讲透彻,把枯燥的内容讲鲜活,把繁琐的内容讲简洁。她坚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理论知识变成“故事课”“生活课”,她坚持“精细化”教学,坚持“理论+创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发掘他们学习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钟麦英教授出于1965年,作为60后资深教授,钟麦英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不善与媒体谈,却最喜与学生言,她有许多科研与人生的感悟及心得,与她的学生分享,在一批批、一代代学生中传递,这就是薪火相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