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兴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10/24 9:39:41
选择字号:
杜寿玢:科研就是钻研解决不懂不会的问题

 

【听医者讲述】

营养理念已在全社会普及,临床营养学科也进入开枝散叶期。而几十年前,它的萌芽是埋在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老前辈脑海里的。其中,有一位名叫杜寿玢的老人,在国内率先研发糖尿病食物交换份,让糖尿病人得到一个平衡膳食;最早开展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测定,提出在医院成立多学科营养支持小组;改革开放后,奔走呼吁,为营养学科正名;组织编写中国的《疾病分类及手术分类名称》,促成建立中国首家疾病分类中心……作为我国著名的临床营养学家,她为营养学界的后来者开创了一片园地。

杜老一生醉心临床营养,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临床营养学家的身份之外,她还是一位拥有72年党龄的老党员,是解放前协和地下党支部第一批发展的党员

——访谈人董琳

协和对分数要求很高,假如某一科不及格,要被开除、淘汰。和我一起到协和的还有几位燕京大学的校友,不过我们是以不同的身份来的协和。协和的营养科是跟医院同时成立的,成立后就有营养师培训班,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医院停办,这个培训班也就停止了。1948年协和复院,周璿当了营养科主任以后,她又重新恢复这个培训班,我们是培训班恢复后的第一批学员。除了专业教师之外,还请各科的教授来讲他们的专业知识,比如像妇产科的林巧稚教授、外科的曾宪九教授。我们班只有7个人,是小班,按道理讲派一个讲师或低年级的学生来就可以了,但是他们很重视营养,都亲自来讲。特别是曾宪九教授,他说根据他几十年的外科工作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有一些外科的重病人,虽然安排了最好的医疗团队24小时监测,但最后还是去世了。这些病人不是死于他本身的疾病,而是死于营养不良。他说营养很重要,鼓励我们好好学习,他的教导对我们影响很大。后来他在外科设立了外科代谢与营养实验室,使营养学又往前走了一步,这在国内是领先的,有许多过去认为根本没法治疗的病人,因为营养的改善转危为安。

协和有很多专家非常重视营养,像刘士豪教授,他写了一本书叫《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其中有不少关于营养的内容。他对我们的要求比较高,不是单看供给病人多少膳食,一定要看这个病人到底吃了多少、剩了多少。所以他就建议周璿主任设计一个代谢膳食,这在当时别的医院是没有的,只有我们有,也是为了科研的需要。

我配合刘士豪教授做了“严重烧伤病人氮摄入量”的研究,一般来讲,烧伤面积超过50%就不大好救了,但是如果营养改善就可以,甚至80%都可以。烧伤面积越大,所需要的蛋白质就越多,这是书上都有的知识,但究竟需要多少呢?国内没有人做过这个研究,国外也没有。刘士豪教授设计的这个研究中,吃的部分全由我负责,排出去的部分由外科实验室负责,第一次用科学实验讲明了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质。

什么叫科研?很多人把科研看成是高精尖的、少数专家的事情。我认为遇到不懂的、不会的问题,去钻研它、解决它,这就叫科研。

营养治疗国外有很多进展,1981年,加拿大一个博士做了血糖指数的研究,发现吃同样的碳水化合物,到人体内所引起的血糖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当时中国还没有人研究,我想中国的食物和外国不一样,1985年,我就开始研究中国食物的血糖指数,选择了24种食物进行实验,这样就使得我们的进度和国外接近了。

过去糖尿病治疗采用主食固定法,控制食物摄入,少吃主食,当然血糖就低下来了,甚至一天才让病人吃2两到4两粮食,不能吃水果,病人很痛苦。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这样的情况下,80%的病人营养不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糟糕了。我们做完血糖指数的研究后,经过临床试验,可以为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提供依据,弥补了我们国家的一个薄弱环节。

我们在糖尿病病人的营养工作中看到一个问题,就是病人和医务人员之间怎么能更好地交流,我讲的话病人能听懂,病人讲的话我也能理解。20世纪80年代末,别的国家都有食物交换份,中国还没有,我先看了国外的做法,要使食物多样化、让病人和家属与医务人员有共同的语言,每个国家的方法不一样。美国是用15克碳水化合物作为交换份,日本是用80千卡热量作为交换份,我不能抄人家的,必须设计我们中国自己的,我就设计了一个90千卡的交换份。为什么是90千卡呢?因为中国以前实行了一段粮票制度,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吃多少粮食,正好半两粮食就是90千卡热量。我是按照中国的特点,用90千卡热量作为一个交换份的单位,设计出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食物交换份,让糖尿病病人得到一个平衡膳食,一直到现在还在用。后来我又设计了医用教学食物交换份模型。

1975年到1979年,医院让我到门诊部当主任,门诊部底下有很多部门,病案室、住院处等。病案是协和一宝,从建院到现在都保存得很好。我知道原来病案室的王贤星主任有一个想法,就是编写中国的“疾病分类”。于是我就找了内科的李恩生、外科的王述武、病案室的马家润等人,我们花了几年的工夫写了一本《疾病分类及手术分类名称》,这是中国的第一本。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来协和参观,由我接待,他们知道我们做的这项工作,就让协和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的第一家疾病分类中心。后来我在奥地利访学期间,世界卫生组织还邀请我去座谈,让我做临时顾问。

协和的特点是严肃、认真,大夫都是兢兢业业守在岗位上,一刻也不离开病人。我们的主任也教我们,只要接触临床,你就是个医务人员,就得严肃、认真来做,差一点都不行。临床营养也不是老师怎么教的、老一套办法继承下来就完了,我们还要去发现很多问题、探索很多问题,病人的需要、临床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要通过科研促进临床的发展。临床营养学需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才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

  (本报记者崔兴毅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