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冉芹 包万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12 15:14:35
选择字号:
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现状及改善路径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称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10月11日~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这些事件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价值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世界离不开教育。为此,今年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编制《“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15)》,并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动员、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作为主要任务。

生态德育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拓展了传统人际德育的范围。其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为目标,通过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和生态制度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公共责任,将对生态规则的敬畏升华为一种内在自觉,主动履行个体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积极推动更加文明和谐社会的建立。

生态德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激发人的超越性,促使人能够超越功利自我,摆脱物欲的束缚,树立起对自然万物的道德信仰,实现向生态自我的超越。生态德育本身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并具备生活性、实践性、体验性、审美性的特征,它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生态德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能直面现实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进而实现自身求真向善趋美的人文价值追求,最终获得更加深远意义上的自由与幸福。

现状

生态德育无论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高校生态德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几方面发展困境。

一方面,高校生态德育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德育工作机制。其一,未能形成调动各个德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高校生态德育工作呈零星散落的状态,且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规范性不足。其二,未能实现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利用,缺乏顶层设计。高校生态德育缺乏与政府、社区、外校、企业、民间环保组织、生态教育基地等合作与交流,使得生态德育工作不具备系统性。其三,未能建构起足够的硬软件配套支持系统,缺乏生态德育开展的硬件配套和师资储备,局限了生态德育的深入开展。

另一方面,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德育课程体系。首先,高校生态德育课程建设并未得到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还仅仅存在于学术讨论领域及部分思政和通识教育课堂中。其次,教学内容仍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知识及生态法制知识的讲授,鲜少涉及生态伦理、生态道德体验、生态美学等课程的学习,导致无法唤醒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阻碍生态意识的内化。最后,生态德育的教学实际仍以传统说教形式的课堂教学为主,未能真正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与自然去深入考察、调研与体验,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难以实现生态意识的行动转化。

改善路径

要发挥生态德育的应然与实然价值,突破其发展瓶颈,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层面,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生态德育工作,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生态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构建起全员、全面、全程性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提供稳定的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全体师生参与的机制。明确校内相关部门生态德育工作的责任分工与协调合作要求,整合各专业的优质教师资源,共同开发生态德育精品课程,并配以适切的考核与奖惩办法,将生态德育的管理、教学工作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激发各部门的参与热情。

其次,建立起多方面的外部联动机制。加强与政府、社区、家庭在生态德育领域的共商共建,密切与社会各环保主体的双向互动,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学的生态文明学术交流,实现生态德育工作多方位的联动发展效应。

最后,建立渠道多元的资金保障机制。设立生态德育教育基金,吸纳政府、企业、国内外民间组织等的资金支持,用于生态德育数字设备的采购与维护、教材的开发与出版、师资的引进与培训、教育基地的建设与改造等工作。

在教师层面,需不断学习与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精进对生态德育理念的认识与把握,明确生态德育的教育目的,并不断更新、创新生态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促进学生的生态道德觉悟,需多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生态道德体验教育。课堂内创造主体间性的对话情境,生发彼此的生态情感共鸣;课堂外组织丰富的生态关怀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体验、表达、反思、行动,实现德性升华。

课余,大学教师需结合自身优势投身于生态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主动参与生态德育培训活动,增进与校园内优秀生态德育工作者的接触与交流,拓宽自身的生态视野,提升自身的生态德育教育与科研素养,为高校生态德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生层面,要敞开心扉去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积极参与生态德育课堂、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拓展生态知识储备,并带着这些知识认真生活、回归自然,主动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动态、关心生态环境现状,从中唤起作为地球生物的生态危机感、正义感、责任感,并将这些生态道德体验付诸校园内外的生态文明实践。

校园内,将勤俭节约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参加学校、教师绿色社团等组织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从中实现生态德育的自我陶冶与教育。校园外,持续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适度消费、绿色出行,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在行动中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监督并劝阻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从中培养生态道德批判精神,坚定生态文明信念。

生态德育引导人们践行对自然、对全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能够从根源上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高校生态德育的使命重大而深远,需勇于突破现实困境,因地制宜地不断调整与完善校本生态德育落实路径,培育出具有完满生态人格的生态公民,让这些生态文明社会的拓荒者们去努力创造美丽世界。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本文为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2020年度项目《“一优两高”战略视域下青海环境教育立法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