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4 11:41:13
选择字号:
几丁虫可能是一类独立原生生物

 

显微CT下的特异标本。均可在母体标本体室内清晰地观测到子代的壳体。

近年来,得益于一批保存精美的标本和新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梁艳等与来自爱沙尼亚、美国、英国和中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合作,就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开展了新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认识。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地质学》。

作为一类已灭绝的具有机质壳壁的海洋微体生物化石,几丁虫广泛存在于奥陶纪至泥盆纪的各类海相沉积物中,在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31年几丁虫被首次报道以来,关于这类小瓶小罐小棒状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就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根据其形态特征,几丁虫常被与原生动物,如跟足虫、纤毛虫、鞭毛虫、有孔虫等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但由于独特的口盖或口塞,使其从形态学上与已知的原生生物均有显著区别。

随着1963年一批呈茧状保存标本的问世,几丁虫逐渐被作为某类具有软躯体的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然而,通过与现生海洋生物学家的合作交流,新近研究显示,几丁虫的种内形态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形态差异,进而说明其为后生动物卵的可能性很低。

梁艳等人的研究采用近红外显微成像、显微CT、双束电子扫描和场发射电子成像等多项技术手段,发现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畸变的特异标本实则是记录几丁虫生殖瞬间的关键材料。

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这类特异标本的一大共性是在一个标本的反口极方向(俗称底部)发育一个与该标本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个体略小的不完整标本。通过对20枚特异标本的深入研究,识别出几丁虫的两种生殖模式:一个母体一次繁殖一个后代或一次繁殖多个后代。其中,一个几丁虫母体一次繁殖多个后代的生殖模式是通过子代复制母体的形态特征来产生新的个体,新个体一旦发育成熟,脱离母体,就已经是一个与母体具有高度一致形态特征的完成体。

“根据已有的材料和研究结果,我们对几丁虫的生殖过程进行了复原。”梁艳说,在高分辨率下的超微结构分析显示,无论是生殖标本内部出现的海绵状构造、从状或枝状构造,抑或是致密的壳表或壳体,均由直径为几十或百余纳米的球形颗粒组成。这些颗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形成各类形态构造,并最终发展成致密的壳体。

几丁虫的超微结构和生殖方式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结合几丁虫呈辐射对称壳体的形态特征、广泛的古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较为显著的种内差异,几丁虫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原生生物,而非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0/G47865.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